•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致力水土保持 建設美麗中國——水土保持法實施30週年我國水土保持工作綜述

2021-12-10 20:33: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北京12月10日電 題:致力水土保持 建設美麗中國——水土保持法實施30週年我國水土保持工作綜述 

  新華社記者

  金黃的臍橙挂滿枝頭,成群的水鳥在濕地中悠閒覓食……初冬的福建省長汀縣,一派瓜果滿園和綠水青山的生態意境。

  長汀,曾經是我國南方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縣份之一。經過持續治理,水土流失面積從1985年的146.2萬畝降至2020年的31.5萬畝。當年山光嶺禿的“火焰山”,如今已成為美麗的“花果山”和百姓致富的“金銀山”。

  長汀生態巨變,是我國30年來水土流失治理的縮影。《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從1991年頒布實施以來,我國水土保持取得顯著成效,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水土保持工作駛上快車道,進入監管力度最大、治理投入最多、防治成效最好的時期,並全力向著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邁進。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理念指引美麗中國闊步向前 

  走進余村,但見遠處群山蒼翠、竹海連綿,近處綠樹掩映、屋舍儼然……

  余村位於浙江省安吉縣。30多年前,依靠優質的石灰岩資源,余村的“採石經濟”紅紅火火。然而,村子富裕了,環境卻遭了殃,灰塵漫天、溪水渾濁,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

  痛定思痛,余村人決定關停水泥廠和石灰礦,求還綠水青山。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余村考察,高度評價這一做法,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

  余村人徹底轉變觀念、轉型發展,探索出了一條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2021年12月2日,余村入選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公佈的首批“世界最佳旅遊鄉村”。

  水土流失是生態退化的集中反映。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歷史條件,致使我國水土流失量大面廣。水土保持法頒布實施以來,開展了一批國家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工程,以小流域為單元,工程、植物、耕作措施相結合,山水林田路村綜合治理,有效地改善了農業生産生活和生態環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所到之處,始終強調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在重慶,指出要把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作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項目的優先選項,實施好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區石漠化治理、退耕還林還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濕地生態保護修復等工程,增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

  在陜西,強調要堅持不懈開展退耕還林還草,推進荒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推動黃河流域從過度干預、過度利用向自然修復、休養生息轉變,改善流域生態環境品質。

  在貴州,指出要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科學推進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不斷做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篇大文章。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科學地闡述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指明瞭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指引著我國水土流失治理不斷走向深入。

  水利部2020年監測結果顯示,我國水土流失面積已由上世紀80年代的367萬平方公里,減少到2020年的269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強度明顯下降,強烈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積佔比由上世紀80年代的28.16%降至19.48%。

  “30多年來,我國水土流失狀況改善明顯,面積由增到減、強度由高到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水土流失狀況持續呈現出面積和強度雙下降、水蝕和風蝕雙減少的趨勢,全國水土流失狀況整體向好、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長蒲朝勇説。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新實踐堅定走綠色發展和水土流失綜合防治之路 

  黃土高原是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的重點區域。其中,甘肅省定西市尤為典型,上世紀80年代水土流失面積最高達1.6萬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80.9%。

  如今來到定西市,滿眼是層層疊疊的梯田展現的優美曲線。夏秋時節,梯田種植的莊稼呈現出繽紛色彩。

  “近年來,定西市堅持以梯田建設為主體,以小流域為單元,科學運用防治技術進行綜合治理,走‘修梯田—保水土—調結構—興産業—增收入’的旱作農業發展之路,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態生産環境有了明顯改善。”甘肅省水利廳水土保持處處長靳峰説。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提升生態系統品質和穩定性,堅持系統觀念,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更加注重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

  從東北黑土區到西北沙漠邊緣,從黃土高原到江南丘陵紅壤區,從西南山區到東南沿海,各地堅持系統治理,因地制宜,走綠色發展和水土流失綜合防治之路,水土流失之地逐漸變為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

  黑龍江拜泉縣,實施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擴大坡耕地和侵蝕溝治理規模,完善農田林網建設,增加坑塘水庫數量,提高蓄水調洪與灌溉利用能力,形成了具有黑土區特色的水土保持模式,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新疆阿克蘇地區溫宿縣柯柯牙,地處塔克拉瑪幹沙漠西北邊緣,上世紀80年代一度被荒漠戈壁包圍。經過30多年努力,戈壁荒灘上孕育出百萬畝的“綠海”。這裡已成為新疆林果主産區,帶動了一方水土復綠、一方百姓致富。

  江西省贛州市,地處南方丘陵山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水土流失面積佔全市山地面積的37%,紅土裸露、溝壑縱橫,國外專家來此考察後驚呼“江南紅色沙漠”。經過30餘年不懈努力,水土流失危害得到有效治理,“紅色沙漠”變為“綠色海洋”,綠色生態經濟獲得良性發展。

  陜西省米脂縣是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上世紀90年代初水土流失面積達838.6平方公里, 佔全縣總土地面積的70.98%。30年來,全縣經過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淤地壩建設工程等水土流失治理,取得顯著成效。其中,位於縣城北20公里的高西溝村,因水土流失治理突出,被譽為“黃土高原生態治理的一個樣板”。

  水利部統計顯示,黃土高原、京津冀、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東北黑土區、西南石漠化地區等重點區域水土流失嚴重的狀況,得到根本好轉。其中,黃河流域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流失面積,已由1990年的45萬平方公里,減少到2020年的23.42萬平方公里,主色調已由“黃”變“綠”。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目標要求水土保持工作繼續奮進 

  寧夏彭陽縣位於有著“苦甲天下”之稱的西海固地區,曾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為是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

  30多年來,彭陽縣按照“山頂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繫帶子,溝頭庫壩穿靴子”的治理模式,以小流域為單元,持續開展梁峁溝坡綜合治理。

  “彭陽縣水土流失治理成效顯著。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將過去的跑水跑土跑肥‘三跑田’變成了保水保土保肥‘三保田’,減少了水土流失,增加了糧食産量,種植的經果林為群眾增加了收入,生態環境改善為百姓發展鄉村旅遊創造了條件。”寧夏水利廳水土保持處處長李克文説。

  我國的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很多是深度貧困地區。黨的十八大以來,這些地區通過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不斷減少,生態變好、生活變好,與窮山惡水告別,走上小康之路。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科學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強調“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為進一步加強水土保持工作指明瞭方向。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的狀況得到了總體改善,但是局部地區嚴重的狀況仍然存在,與建設美麗中國的要求還不適應。”蒲朝勇説,黃土高原仍然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溝道重力侵蝕問題依然突出;長江上游坡耕地、東北黑土區侵蝕溝治理任務依然艱巨,水土保持工作仍然任重道遠。

  進入新發展階段,水土保持工作仍需繼續奮進,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提供有力支撐。(記者:劉詩平、涂洪長、張鐸、秦宏、周義)

[責任編輯:商林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