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國際述評:“民主峰會”折射美國民主悖論

2021-12-10 19:35: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北京12月9日電 題:國際述評:“民主峰會”折射美國民主悖論

  中新社記者 吳旭

  美國政府召集的“民主峰會”將於當地時間12月9日登場。這既是一齣假借民主之名針對特定國家打壓的政治鬧劇,又是一場“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權力遊戲。美國此次舉辦“民主峰會”意圖明顯:用冷戰思維搞分裂、憑意識形態劃陣營,既想以“民主領袖”自居號令天下,又試圖樹立共同敵人強化“民主同盟”。然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籠罩、迫切需要國際合作與和平的當下,企圖將民主“私有化”、公然煽動分裂對抗的做法顯然不會引起真正的共鳴。當所謂的“民主燈塔”見不著火焰,“華盛頓共識”逐漸失去聽眾,美國民主又該以何種面貌示人?

  美國一向標榜其民主模式是最好的,是世界各國普遍適用的“絕對真理”。事實卻是,美國的民主陷入了一種悖論。從美國各種社會亂象中,便可以清楚地看到這點。

  在民主政治實踐的歷史上,美國民主是一個重要部分。但隨著時間推移和社會發展,美國政治出現了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的問題,導致嚴重的衝突對抗和社會撕裂。美國斯坦福大學高級研究員戴蒙德在《民主政治的三個悖論》中就曾做出“善意”提醒:民主政治不僅是最廣泛受到稱頌的政治制度,也可能是最難以堅守的政治制度。

  近年來,美國的國家治理和應對危機能力都出現了嚴重問題。疫情之下數十萬人死亡的治理失敗,讓美國制度體系備受質疑;弗洛伊德遭警察暴力執法死亡事件和亞裔遇害事件的頻發,反映出美國少數族群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的殘酷現實;年初的國會暴亂事件,更是直接戳穿了美國“民主燈塔”的神話。當在阿富汗窮兵黷武20年,最後卻以大潰敗式狼狽撤軍呈現在世人面前時,美國“民主輸出”的最後一塊遮羞布仿佛也被無情扯下,美國外交學會主席理查德哈斯只能對此無奈感慨,“作為敵手,我們軟弱無力,作為盟友,我們背信棄義。”

  此前美國政府挑起的“貿易戰”對其盟友毫不手軟,引發各方強烈不滿。長此以往,西方“民主同盟”體系的離心動搖了美國作為盟主的基礎,美國政府不得已再次祭出民主大旗拉攏夥伴。於是,就出現了此次美國“當家作主”、精挑細選110多個國家和地區“入圍”的鬧劇。新加坡前國會議員吳俊剛撰文直言,一些國家選擇參會頗有“虛與委蛇”之意,並不是真正對美國提出的“民主”話題感興趣,而外界對於哪些國家受邀參會的討論度也並不熱烈。

  經過實踐,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美式民主並非是解決本國穩定和發展問題的“萬靈藥”,“抄作業”反而會引發新的經濟社會矛盾。當美式民主被金錢和利益集團扭曲異化,罔顧實質民主和結果民主,剩下的程式民主和形式民主也就淪為了少數人實現自身利益的工具。

  在“民主峰會”召開前夕,美國雜誌《紐約客》的一篇文章發出了“靈魂拷問”:“我們的民主能否持久?”文章稱,過去一年,美國公民投票困難度、黨派意識形態綁架選舉管理者、“有色人種”社區選舉權被剝奪等多方面問題,都折射出美國政府改善國內民主的黯淡前景。

  事實上,由美國一方來決定其他國家是否民主,本身就不是民主。這背後的邏輯很清晰,將民主“樣板間”簡單地視為一套可拆卸的政治裝置並不合理。美國認為,一旦一個國家安上這套政治裝置,該國就變成民主國家了。但實際上,民主能否生效,能否運轉得好,不僅僅取決於這套政治裝置本身,更取決於操作和實際應用的人。換言之,在當今日益多樣化的世界,每個國家都有選擇符合自己國情的民主政治模式和發展道路的權利。一個國家是否民主,歸根到底也應該由這個國家的人民來評判。

  美國一項最新民調結果顯示,在美國召集所謂“民主峰會”的同時,就有超過半數的受訪者都表示已經或正在對美國的民主制度失去信心,近四成受訪者認為美國的民主“陷入了困境”,而超過七成的美國人更認同美國現在已經不再是他國效倣的榜樣。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冷戰時期美蘇兩極對峙,以意識形態為線劃分陣營,由此造成長達40多年的分裂隔閡,其所留下的傷痕在一些地區和國家至今未愈。在冷戰結束30週年之際,各國理應攜手維護人類的生命安全與共同利益,警惕冷戰思維沉渣泛起,即使它披著所謂“民主自由”的華麗外衣。(完)

[責任編輯:商林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