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從遵義會議看歷史昭示

2021-12-01 19:28:00
來源:《求是》
字號

  從遵義會議看歷史昭示

  新華社記者

  在中國共産黨百年曆程中,生死關頭的抉擇總是超越時空,給人啟迪。

  從建黨到建立新中國,中國共産黨走了28年,時間軸中點落在1935年。這年召開的遵義會議,在黨的歷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捩點。

  “這次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開始確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開始形成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這是我們黨和革命事業轉危為安、不斷打開新局面最重要的保證。”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響徹耳畔。

  2021年11月8日至11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這是在重要歷史關頭召開的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全會最重要的成果,是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

  全會強調,黨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反映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心願,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

  翻開遵義會議這本歷史教科書,追尋歷史對未來的昭示,我們更加深刻領會到:確立堅強的領導核心、確立科學的理論指導,是關係黨和國家前途命運、黨和人民事業興衰成敗的根本性問題。

  

  2021年2月,在貴州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對黨史學習教育提出明確要求——

  “要結合即將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從長征精神和遵義會議精神中深刻感悟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實事求是、堅持真理,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咬定目標、勇往直前,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貴州,第一站就到了遵義。

  他在參觀遵義會議會址和遵義會議陳列館時強調,我們要運用好遵義會議歷史經驗,讓遵義會議精神永放光芒。

  這是怎樣的經驗?又蘊藏著什麼精神?

  步入遵義會議會議室,歷史的烽煙撲面而來——

  1935年新年伊始,剛剛進入貴州的紅軍正處在千鈞一髮的生死關頭。

  “強渡湘江血如注,三軍今日奔何處?”1934年底,為突破蔣介石的第四道封鎖線,紅軍血染湘江,由8.6萬餘人銳減到3萬餘人。

  1935年1月15日到17日,遵義城內舊軍閥公館裏,一場決定命運的會議秘密舉行。

  “氣氛緊張激烈,發言的聲音很高,每天總是開到半夜才休會。”《紅軍長征史》這樣記錄。

  確立堅強的領導核心、確立科學的理論指導,是關係黨和國家前途命運、黨和人民事業興衰成敗的根本性問題。圖為在黨史學習教育深入開展之際,參觀者在遵義會議會址前參觀。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攝

  屋外寒冬臘月,屋內的火盆雖難以驅散寒意,但毛澤東洞若觀火的發言卻讓與會者心頭滾燙。

  負著傷、發著燒的王稼祥,躺在一張藤椅上參會,聽完發言後直起身子,為毛澤東鼓掌。會議上許多同志堅決提議請毛澤東出來指揮。

  會議總結失敗教訓,通過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長征前成立的軍事指揮三人團等決議。

  “群龍得首自騰翔,路線精通走一行。”朱德以詩的語言回顧了這次具有深遠歷史轉折意義的會議。

  長征前,毛澤東雖被撤銷軍事指揮權,但他始終對中國革命前途保持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長征路上,他不斷找張聞天、王稼祥等人談話,爭取黨和紅軍領導層的大多數,掙脫教條主義枷鎖。

  1934年12月12日,湖南通道會議,研究行軍路線是“西進”還是“北上”。

  6天后,進入貴州的紅軍召開了黎平會議,這次長征以來的首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肯定了毛澤東的主張。

  1934年最後一天,甕安猴場鎮,“跨年”的猴場會議,贊同強渡烏江,攻佔遵義。

  以這些會議為前奏,毛澤東的卓越才能進一步得到實踐檢驗。

  此後幾個月,行進中的長征和行進中的會議不斷鞏固遵義會議成果。

  一系列會議構成了偉大轉折的歷史鏈條,找到了一條通向勝利的正確路線。

  有了堅強領導核心、有了正確路線指引,紅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

  就如遵義會議決議指出的:全黨同志像一個人一樣團結在中央的周圍,為黨中央的總路線奮鬥到底,勝利必然是我們的。

  “我們黨的領導集體,是從遵義會議開始逐步形成的。”鄧小平深刻指出:“任何一個領導集體都要有一個核心,沒有核心的領導是靠不住的。”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這樣深刻總結:“一九三五年一月,中央政治局在長征途中舉行遵義會議,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開始確立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開始形成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啟了黨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新階段,在最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並且在這以後使黨能夠戰勝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勝利完成長征,打開中國革命新局面。這在黨的歷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捩點。”

  一個國家、一個政黨,領導核心至關重要。

  一百年波瀾壯闊的黨史深刻昭示:什麼時候我們黨有了堅強領導核心,黨和國家事業就會興旺發達;如果沒有領導核心,前進的道路上就會遭受挫折。

  在生死考驗的歷史關頭,在風雲際會的關鍵時刻,有眾望所歸的領導核心,才能一呼百應、力挽狂瀾,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緊緊地團結起來,匯聚起磅薄的力量,在攻堅克難中奪取新的偉大勝利。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的前進路上,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

  惟其前行艱險,方顯核心領航——

  高瞻遠矚、挂帥出征,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

  沉著應對、力挽狂瀾,取得抗疫的重大戰略成果;

  刮骨療毒、抓鐵有痕,以空前力度正風肅紀反腐;

  縱橫捭闔、運籌帷幄,中國理念彰顯著大國風範;

  ……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正式提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

  黨的十九大把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寫入黨章。

  這是時代呼喚、歷史選擇,反映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願。

  “黨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笑還是哭。”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6月來遵義花茂村考察時所説的這句話,刻在了鄉親們的心上。

  花茂村,原名“荒茅田”,過去深度貧困,最多時全村3000多人外出打工討生活。如今很多村民回鄉,辦農家樂,吃旅遊飯,每人平均年收入超2萬元,半數家庭買了小轎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放眼擺脫千年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親自挂帥、親自部署、親自督戰,打響了氣壯山河的脫貧攻堅戰。

  過去9年間,全國像花茂村這樣的貧困村,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實地考察調研指導了20多個。他頂風雪、冒酷寒、踏泥濘,翻山越嶺、跋山涉水,走遍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

  經過世界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中國近一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提前十年實現聯合國二〇三〇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統攬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戰勝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老百姓有了主心骨,就有了希望。”遵義會議紀念館第一任館長孔憲權的孫女孔霞這樣感悟:爺爺是從井岡山走出來的“紅小鬼”,但從第五次反“圍剿”開始,仗越打越窩囊,直到遵義會議確立毛主席的軍事領導地位,才開始打痛快仗;今天,有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堅強領導,才有了新時代的偉大飛躍。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在大風大浪中堅如磐石,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根本在於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掌舵領航,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航向。

  遵義會議,蘊含著中國共産黨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密碼——

  中國共産黨是一個高度重視總結歷史經驗、也善於總結歷史經驗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每到重要歷史時刻和重大歷史關頭,黨都要回顧歷史、總結經驗,從歷史中汲取繼續前進的智慧和力量。

  踏上新征程,回溯百年史,全黨全國人民更加深刻認識到“堅強的領導核心和科學的理論指導”對黨和人民事業具有的決定性意義,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深刻認識“兩個確立”的重大意義,進一步增強“兩個維護”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全黨有定盤星,全國人民有主心骨,中華“復興號”巨輪有掌舵者,面對驚濤駭浪我們就能夠做到“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道路問題關係黨的事業興衰成敗,道路就是黨的生命。

  “黨的百年奮鬥開闢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公報指出。

  這是一條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道路。

  中國共産黨人真正懂得獨立自主是從遵義會議開始的。獨立自主,才能腳踏實地。

  當年引兵井岡山,開始“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戰略轉變的毛澤東,對實事求是、獨立自主有最深切的感悟。遵義會議3年後的1938年,毛澤東在黨的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重大命題。

  “遵義會議的鮮明特點是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確立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創造性地制定和實施符合中國革命特點的戰略策略。這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調研時的講話,飽含歷史的昭示。

  在黨的百年奮鬥歷史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每一次飛躍,都彪炳史冊、光耀韆鞦,指引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從新的實踐和時代特徵出發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發展戰略、政治保證、祖國統一、外交和國際戰略、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問題,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深刻總結並充分運用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從新的實際出發,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2021年6月28日晚,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文藝演出《偉大征程》在國家體育場盛大舉行。這是歌曲《領航》的演出現場。 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攝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擁有科學理論的政黨,才擁有真理的力量;科學理論指導的事業,才擁有光明的前途。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這樣表述:黨的百年奮鬥展示了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在中國得到充分檢驗,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和實踐性在中國得到充分貫徹,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和時代性在中國得到充分彰顯。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數千年來,中華民族走著一條不同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發展道路。我們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國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決定的。”

  這是一條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彰顯“中國之治”制度優勢的道路。

  上下同心、眾志成城,制度優勢是形成共克時艱磅薄力量的根本保障。

  無論是氣壯山河的脫貧攻堅,還是艱苦卓絕的抗疫鬥爭,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充分彰顯,以強大執行力完成各種艱巨任務,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偉大奇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這條道路符合中國實際、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時代發展要求,不僅走得對、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夠走得穩、走得好。”習近平總書記的精闢論述總結過去,更啟迪未來。

  

  貴州省甕安縣江界河畔,一座名為憶紅的木質八角亭,把記者的思緒帶回1935年新年後的第一仗。那場漂亮的戰鬥過後沒幾天,紅軍拿下遵義城。

  寒冬臘月裏,紅軍戰士衣著單薄,卻不拿百姓柴火、不佔群眾屋堂。這樣一支紀律嚴明、從不擾民的人民子弟兵,老百姓怎麼對待他們?

  砍竹子、拆門板、扎竹筏、搭浮橋……波濤洶湧、硝煙瀰漫中,人民群眾與紅軍生死相依,硬是在烏江上搶出了一條“生命通道”。

  “強渡烏江後,紅軍由攻轉守,而裝備精良的國民黨反動派卻沒能有一兵一卒跨過烏江,這説明什麼?”甕安猴場會議紀念館講解員給出答案:“民心所向!”

  遵義城外,一座始建於清咸豐年間的五孔石拱橋,見證了勝利進城的紅軍隊伍,群眾敲響鑼鼓歡迎紅軍。後來,人們習慣把這座原名“豐樂”的橋稱為迎紅橋。

  從憶紅亭到迎紅橋,歷史以樸實而不普通的方式昭示亙古不變的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

  新時代的領路人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語重心長地説: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方能長“安”。

  開創新局,全黨必須永遠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黔東北的石阡縣,有一座困牛山。

  1934年10月,為掩護主力轉移,紅五十二團以身作餌,將圍追堵截之敵引向困牛山。

  步步緊逼的敵人中間,夾雜著被抓來充當“人盾”的百姓。100多名紅軍戰士,既不願向百姓開槍,更誓死不做俘虜,英勇跳崖,舍生取義。

  今天,當代共産黨人用自己的熱血乃至生命,踐行人民至上。黨的十八大以來,僅脫貧攻堅一線,就有1800多人犧牲,他們中的大多數,是共産黨員。

  開創新局,需要賡續紅色血脈,堅定理想信念,銘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常懷遠慮、居安思危。

  “紅軍是工農的軍隊”、“只有蘇維埃才能救中國”……烏江兩岸、婁山關旁、赤水河畔,紅軍長征留下的一些標語,依稀可見。

  開創新局,需要凝聚起最廣大人民的磅薄偉力,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執著奮力實現既定目標,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團結廣大人民群眾,開啟新征程的中國將無往而不勝。

  展望中國,目標催人奮進: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如同遵義會議之後長征路上依然雄關如鐵、艱險不斷,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征程,道路也不會平坦,會有新的“婁山關”、“臘子口”。

  但是,就像當年的長征將士相信革命必勝,今天新長征路上的奮鬥者對未來也信心滿懷——

  “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我們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掌舵領航,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航向,必將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贏得更加偉大的勝利和榮光!

  執筆:李自良、張旭東、王麗、熊爭艷、李驚亞、劉紅霞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