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改革開放精神述評

2021-11-29 13:43: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譜係】

  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

  ——改革開放精神述評

  光明日報記者 常河 方莉 溫源

  歷史行進到1978年。這一年,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開啟了改革開放這場影響深遠的偉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由此開啟了波瀾壯闊的偉大征程。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改革開放鑄就的偉大改革開放精神,極大豐富了民族精神內涵,成為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

  40餘年,從包産到戶的“星星之火”,到全面深化改革的風生水起;從興辦經濟特區“殺出一條血路來”,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闖出一條發展新路;從脫貧攻堅全面勝利,到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的趕考路……改革開放成為當代中國最顯著、最壯麗的氣象。

  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以英勇頑強的奮鬥向世界莊嚴宣告,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

   《對外開放新格局》(油畫)孫洪敏、江哲、王雪、黃偉超、姜浩、孫廣煦、黃皓璋、賈文廣

  1.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讓我們把時光回溯到1978年。

  那一年5月11日,刊發于《光明日報》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掀起了一場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12月13日,鄧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所作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講話成為一次重要的動員令;12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那一年的寒夜,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位莊稼漢按下鮮紅手印,拉開了我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一場大討論,一個動員令,一次重要的會議,一聲改革的“春雷”。從此,改革成為時代強音,開放成為時代潮流。

  在此之前,1977年冬天,關閉了11年之久的高考考場大門重新打開。高考制度的恢復,不僅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更成為一個國家和時代發展的拐點。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科學的春天撲面而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

  43年前,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農民嚴宏昌站在江淮分水嶺上那間破草房前,神情緊張:他拉著18位衣衫襤褸的農民,在一間低矮破舊的茅草屋裏,立下“生死契約”,摁下鮮紅手印,搞起“大包乾”;2021年2月3日,“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小崗村迎來第四年分紅。如今,嚴宏昌站在小崗村嶄新的馬路前對記者説:“當時只想‘活下去’,現在做到了‘富起來’。各項改革風生水起,讓咱老百姓吃住穿用不再愁,家家住上小洋樓,這就是咱盼的好日子啊!”

  農村改革的率先突破,為其他領域的改革做出了示範、積累了經驗。

  1979年6月,北京前門箭樓西側,大碗茶青年茶社開門營業,“個體戶”這個詞越來越被人們知曉。幾乎同一時間,浙江溫州的章華妹在自家門口支了一張小桌子,擺上針頭線腦。1980年,溫州成立工商所,章華妹成為溫州第一個獲得執照的個體戶。這張個體戶營業執照也是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的第一張。

  市場有所求,政策有所應。198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廣開門路,搞活經濟,解決城鎮就業問題的若干決定》,指出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佔優勢的根本前提下,實行多种經濟形式和多种經營方式長期並存,是一項戰略決策,決不是一種權宜之計。必須著重開闢在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中的就業渠道,逐步形成一套有利於發展國民經濟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勞動就業制度。

  個體經濟發展到一定規模,勢必要雇工經營。在安徽蕪湖,個體戶“傻子瓜子”年廣久的雇工問題引起不少爭議。“個別雇工超過了國務院的規定,這衝擊不了社會主義。”鄧小平同志的表態以及隨後一系列相關政策的出臺,促進了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

  1985年,被譽為“全國個體私營經濟第一張名片”的農産品品牌“傻子瓜子”在安徽蕪湖破冰而出;2012年,“三隻松鼠”在這裡發展壯大。從“傻子瓜子”到“三隻松鼠”,蕪湖見證的不僅僅是零售業的變化,更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人們生活水準的發展提高。

  40多年來,中國改革開放的巨輪劈波斬浪、一往無前。

  198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決定改革農産品統購派購制度;200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通過試點,探索建立規範的農村稅費制度和從根本上減輕農民負擔的有效辦法……

  如今,我國糧食産量從1978年的30477萬噸增長到2020年的13390億斤,並連續6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大國糧倉根基越來越牢固。中國人把飯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裏,創造了用不足世界9%的土地資源養活世界近20%人口的偉大奇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以及“三步走”發展戰略、“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形成、“中國夢”的提出、“兩步走”的戰略安排……這一整套不斷展開和完善、不斷推進和深化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在中國大地上精彩紛呈地演繹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直引領著改革開放、伴隨著改革開放。

  “我們的未來在希望的田野上……”20世紀80年代初風靡神州的這首歌曲,唱出了改革開放給人們帶來的感受。

  偉大的實踐證明,正是始終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堅定不移地改革,才有了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就,才有了今天祖國的繁榮昌盛。

  2.開拓創新、勇於擔當

  2021年9月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向2021中關村論壇視頻致賀中指出,“中關村是中國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中國支援中關村開展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加快建設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為促進全球科技創新交流合作作出新的貢獻”。

  從20世紀80年代的“電子一條街”,成長為如今的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以及全球科技創新的制高點和風向標,中關村這塊“改革試驗田”,經過多年發展,已經成為我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為全國提供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中關村經驗”。在這裡,誕生過我國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第一家不核定經營範圍的企業,第一家無形資産佔註冊資本100%的企業,第一家有限合夥投資機構,第一個政府引導基金,第一部科技園區地方立法……從無到有,中關村的發展歷程,既是一部創新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殺出一條血路來”,是中國改革開放披荊斬棘、衝出重圍的真實寫照,也是中國共産黨人開拓創新、勇於擔當的真實體現。

  2020年11月23日,貴州省宣佈剩餘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我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畫上句號,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中國奇跡,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

  這場“當驚世界殊”的人民戰爭,本身就是一次偉大的創新。

  2016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省金寨縣大灣村調研時指出,脫貧攻堅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階段,必須橫下一條心來抓。

  如今的大灣村,曾經泥濘的土路變成了乾淨的水泥大道,村民也從低矮破舊的房子搬到了小洋樓,造出了一體化茶葉産業鏈、光伏扶貧産業鏈,農家樂旅遊風生水起。

  從“小崗”到“大灣”,從40多年前的“生死契約”到如今的全面脫貧,其中走過的每一步,無一不彰顯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鄉村發展中所作的努力。中國奇跡的背後,是大國的創新,更是一個大黨的擔當。

  敢闖敢試、敢於創新,改革開放中的中國製造、中國創造、中國建造驚艷世界。僅以中國建造而言,高鐵、公路、橋梁、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幾乎項項名列世界前茅。截至2020年年末,全國高速鐵路運營里程約3.8萬公里,時速達350公里“復興號”賓士在京滬線上;全世界10大港口,中國佔7席;10座全世界最高的橋梁,8座在中國;632米高的上海中心大廈,成為世界上最高的綠色超級摩天大樓;創下多項世界之最的港珠澳大橋已經通車。

  從經濟特區的設立到長三角一體化高品質發展,從京津冀協同發展到構建區域高品質協調發展新格局,從脫貧攻堅戰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到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從揚帆起航到擊水中流,從百業待舉到碩果滿枝,勇氣和闖勁貫穿了改革開放的全部歷程。

  “鯤鵬”展翅,“蛟龍”入海,“天眼”巡空,“悟空”探天……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驚動世界。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成功著陸、“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萬米海試並勝利返航、北斗系統完成全球組網部署,中國的“人造太陽”在1.2億攝氏度下,成功“燃燒”101秒,“九章”電腦助力中國首次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沒有敢闖敢試、敢於創新,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沒有一系列的新經驗、新事物、新奇跡,就沒有驚艷世界的中國製造、中國創造、中國建造。

  上海陸家嘴高樓林立。王岡攝/光明圖片

  3.開放包容、相容並蓄

  “中國願同各國一道,共建開放型世界經濟,讓開放的春風溫暖世界!”今年11月初,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旨演講中的話語擲地有聲,向世界傳遞出中國堅定擴大開放、攜手各國合作共贏的時代強音。

  開放,是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推進改革的一種重要方式,旨在敞開國門向世界學習先進理念、技術和管理,借鑒人類文明優秀成果。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協和萬邦”的寬廣胸懷,自信又大度地開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經譜寫了萬里駝鈴萬里波的浩浩絲路長歌,也曾經創造了萬國衣冠會長安的盛唐氣象。以數千年大歷史觀之,變革和開放總體上是中國的歷史常態。中華民族以改革開放的姿態繼續走向未來,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根基。

  開放,更是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從“開山第一炮”震醒南國大地,蛇口設立中國第一個外向型經濟開發區,到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等經濟特區;從東部沿海率先開放到沿江、沿邊和中西部內陸地區全面開放;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40多年來,中國始終以開放的胸懷面對世界,發展快車駛上正軌。

  連續成功舉辦四屆進博會的上海,正是飄揚在長江入海口的一面改革開放的旗幟。1990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重大決策,從此,“站在地球儀旁思考”造就了浦東人寫進骨子裏的開放與創新。30多年來,昔日的阡陌農田蝶變為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齊全、設施先進的現代化新城,在這裡崛起了第一個金融貿易區、第一個保稅區、第一家外商獨資貿易公司、第一家外資銀行、第一個自貿試驗區等一系列“全國第一”。

  深圳興濤、海南弄潮、浦東逐浪……不捨晝夜的改革開放實踐,將開放包容、相容並蓄的精神理念注入中國人民的精神血脈之中,繪就出一幅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的壯麗圖景:1978年,中國每人平均國民總收入只有200美元,中國經濟總量僅佔全球的1.8%;如今,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

  中國對外開放的歷史表明,胸懷越大,眼光越遠,發展空間就越大。中國不斷擴大開放,激活了中國發展的澎湃春潮,也激活了世界經濟的一池春水。

  今年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週年。20年來,中國全面履行入世承諾,中國關稅總水準由15.3%降至7.4%,低於9.8%的入世承諾;中國不斷修訂法律法規,以適應多邊貿易規則,中央政府清理法律法規2300多件,地方政府清理19萬多件;中國不斷開放服務市場,持續縮減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已開放接近120個分部門,超過入世時承諾的100個分部門。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8週年。作為新時期對外開放的新探索、新實踐,“一帶一路”這顆夢想的種子已成長為參天大樹,結出纍纍碩果:雅萬高鐵、中老鐵路、瓜達爾港、漢班托塔港等一大批基礎設施項目紮實推進;構建了廣泛的朋友圈,我國已與140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合作文件;探索了促進共同發展的新路子,符合世界絕大部分國家謀求發展的共同願望。

  這是一種開放包容、相容並蓄的寬廣胸懷,這是一種互利共贏、美美與共的天下情懷。近年來,中國改革的力度越來越大,與世界共謀發展的步伐越邁越大:發佈海南自貿港市場準入特別措施,賦予浦東新區歷史新使命,搭建進博會、服貿會、消博會等開放合作平臺……中國敞開懷抱,以開放自信和大國擔當向世界宣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踏上新征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中華兒女在改革開放精神的激勵下,持續在希望的田野上書寫著“春天的故事”。

  《光明日報》( 2021年11月29日 05版)

[責任編輯:房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