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看福建|嵩口鎮:一“李”點靚一古鎮
編者按: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發展特色現代農業的資源稟賦得天獨厚。
近年來,福建走特色路、打特色牌,發展茶葉、蔬菜、水果、水產、食用菌等十大鄉村特色產業,已走出一條獨具福建特色的鄉村產業振興之路。
為了講好福建產業富民故事,傳播八閩鄉村振興聲音,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福建總站與福建省農業農村廳的指導下,央廣網福建頻道經過兩個月的實地調研採訪,從11月16日起推出“鄉村振興看福建|特色小鎮的產業富民故事”係列報道。
大樟溪從重巒疊嶂的大山深處飄然而來,孕育了鐘靈毓秀的嵩口古鎮,這是一個夢境般遙遠而真實的古老村落——氣勢恢宏的古民居、印滿蒼苔的古碼頭,無不傳遞著嵩口昔日的繁華和富庶,訴說著千年古鎮的風雨滄桑。
嵩口,隸屬于福州市永泰縣,位于福建省中部,三面環山,獨特的地理自然環境,造就了一方豐饒的物產——芙蓉李。
永泰芙蓉李,有著700年的栽培歷史。永泰是全國最大的“芙蓉李”產地,嵩口鎮則是永泰最大、最優質的產區。每年6-7月,青中帶紅、個頭飽滿的芙蓉李挂滿枝頭,漫山遍野,景色瑰麗壯觀。
嵩口鎮古民居(央廣網發 嵩口鎮人民政府供圖)
家庭農場里的“四季果園”
嵩口作為“李果大鎮”,李果產業的發展與鄉村振興緊密相連,已成為產業興、農民富、鄉村美的重要支撐。
燈架山家庭農場位于嵩口鎮東坡村,是一個以生態開發為宗旨,集科研種植、養殖、旅遊、休閒、觀光為一體的綠色生態園,農場佔地面積570畝,其中芙蓉李、獼猴桃、油茶、柑桔、百香果種植面積達350畝。
走進燈架山家庭農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成片的李樹,雖不是李果成熟的季節,但農場內的空氣中到處彌漫著淡淡的果香。走在農場新建的水泥路,道路兩側不時會看到高挂枝頭的黃金百香果,以及獼猴桃、檸檬等各類水果。
“目前農場里的李樹種的時間比較短,以後會通過疏果等科學管護辦法,讓每棵樹的產果量控制在80—100斤,這樣就能在保證產量的同時也能保證李果質量。”燈架山家庭農場負責人劉治先說,“隨著樹齡的逐漸增長,李子口感會越來越好,收成也會越來越好。”
劉治先有著多年經營農資的經歷,相比嵩口鎮大多數的芙蓉李種植戶,他堪稱果樹種植方面的專家。
目前,東坡村80%的種植戶都在種植永泰本地的芙蓉李品種,為了最大程度保證果子的品質,燈架山農場採用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施用有機肥、人工除草等科學規范的管理方法,讓產出的果子原生態、水分足、甜度高。
燈架山家庭農場劉治先堪稱果樹種植方面的專家(央廣網記者 羅曉英攝)
“我們都是用物理防蟲,這個架子是剛搭的,後面還會蓋上防蟲的網,為了不影響果樹生長期間對日照的需求,一般會在李果成熟期期間使用一個月左右,果子一旦被果蠅叮咬,這個果子就壞掉了。”劉治先手指搭好的防蟲網架子向央廣網記者介紹。
讓劉治先頗為自豪的是,通過幾年來的科學種植,燈架山農場鮮食果的經濟價值非常明顯,每斤芙蓉李可以賣到8-10元,而普通農民採用傳統管護方式種植的鮮食果每斤只能賣幾毛錢。與此同時,燈架山農場還引進了新品種——福紅李。
立足嵩口古鎮的文旅資源優勢,燈架山農場下一步將以休閒農業為主,打造“四季果園”,採取體驗式採摘的模式,讓遊客既可體驗採摘樂趣,同時也能吃到最新鮮的應季水果。
與燈架山家庭農場一樣,在山的另一側,佛手松家庭農場的陳益財也開始了休閒觀光農業的新布局。
形態飽滿、晶瑩剔透的芙蓉李高挂枝頭(央廣網發)
電商很近,人才很遠
嵩口鎮李果種植面積達3萬余畝,年產量近2萬噸。除了鮮果的酸甜可口,芙蓉李經過“選果、搖青、攤曬、腌漬、焙李”等工序精細加工,搖身一變又成為頗受歡迎的休閒食品——芙蓉李幹。
永泰芙蓉李幹,色澤豐潤,口味獨特,在國內及東南亞一帶久負盛名,深受海內外顧客青睞。
談起從事李幹加工的源起,已從事蜜餞制作25年的林立忠直言,當初就是看到芙蓉李種植戶成片成片的李果賣不上價格都爛到了樹上,令人心痛,所以才辭掉供銷社的工作,轉頭創辦了三豐農產品精制廠。
嵩口鎮芙蓉李種植戶自制李幹(央廣網發)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三豐農產品精制廠的產品已遠銷全國各地,成為當地最大的李幹加工企業。即便如此,林立忠還是有些遺憾,因為自己企業的產能依然難以解決嵩口鎮每年芙蓉李採摘季龐大的庫存量。
為了幫助父親擴大李幹的銷量,95年出生的林志卿今年從外地回鄉,當起了三豐農產品的電商主管。開直播、發物流,忙得不亦樂乎。
“我們現在日銷售額大概在2-3萬左右,預計年銷售額可以實現接近1000萬,目前電商的收入佔整個工廠收入的10%左右。未來的話,更希望能夠達到一個自產自銷的一個情況。” 林志卿表示。
作為剛剛試水電商行業的新人,林志卿的電商路並非一帆風順。因電商行業的特殊性,團隊需要吸納更多的年輕人加入,但當地的年輕人更願意去大城市發展,很少有願意留在縣城或者鎮上就業的,因此在招聘方面成了一大難題。
他希望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有更多年輕人能返鄉創業,在農村這個廣闊的大舞臺施展才華,助力農業產業的發展。
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走進嵩口古鎮,橫街和直街商鋪林立,在這里有古鎮民俗博物館,展示著古鎮的歷史,可以看到傳統的線面制作過程,買到古鎮的手工藝品和美食。而被稱為網紅路的鶴型路,在全國古鎮獨一無二,按照鶴脖子的形狀設計,全長150米,路面中間為土層,象徵著鶴的食道,兩側及牆基為大小一樣的鵝卵石砌成,寓意鶴吃的米。
嵩口鎮網紅打卡點——鶴形路(央廣網發 嵩口鎮政府供圖)
嵩口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古有“小荊州”之稱,締造了眾多人文景觀,是宋代著名詞人張元幹的故鄉,也是福州市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桃花爭紅色空深,李花淺白開自好……每年三月,雪白的李花將嵩口鎮裝點的如詩如畫,“李花十里縱長圍”成為一場遠近聞名的視覺盛宴。
近年來,嵩口鎮以李果為媒,探索出了一條“農業+旅遊”的產業融合發展道路,推出了嵩口古鎮“暢遊李鄉”主題旅遊產品,引領休閒農業轉型升級,每年接待遊客近300萬人,成為特色鄉村旅遊的領跑者。
2019年,永泰以福建省第一的成績獲評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范區,莊寨建築群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永泰縣擁有國家級、省級傳統村落,省級鄉村旅遊特色村數量均位居全省第一。
遊客體驗芙蓉李採摘樂趣(央廣網發 永泰縣嵩口鎮政府供圖)
“近年來,嵩口依托‘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和‘李果之鄉’的優勢,抓住被列入‘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契機,積極融入永泰縣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探索‘農文旅’結合發展新模式,通過整合自然資源和古鎮文化,致力于打造極具古鎮特色的研學基地,休閒農業、鄉村旅遊已經成為嵩口鎮鄉村振興的主要引擎。”永泰縣嵩口鎮黨委書記連萍表示。(央廣網記者 羅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