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鄉村振興看福建|城郊鄉:“一根參”的成長與使命

2021-11-27 10:24: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編者按: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發展特色現代農業的資源稟賦得天獨厚。

  近年來,福建走特色路、打特色牌,發展茶葉、蔬菜、水果、水産、食用菌等十大鄉村特色産業,已走出一條獨具福建特色的鄉村産業振興之路。

  為了講好福建産業富民故事,傳播八閩鄉村振興聲音,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福建總站與福建省農業農村廳的指導下,央廣網福建頻道經過兩個月的實地調研採訪,從11月16日起推出“鄉村振興看福建|特色小鎮的産業富民故事”系列報道。

  眼底幽妍地,人間長壽鄉。

  柘榮縣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位於福建省東北部,是中國長壽之鄉,也是全國最大、最活躍的太子參産銷區。而城郊鄉又是柘榮太子參的核心産區。

  城郊鄉人工栽培太子參已有近百年曆史,優越的生態環境和宜人的氣候為太子參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鄉村振興的“錨點”

  作為“中國太子參之鄉”,城郊鄉的太子參産業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密切相關。種植太子參一直是城郊鄉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

  柘榮縣太子參年種植面積超過3萬畝,産銷量佔全國的2/3以上。目前,該鄉太子參種植面積佔柘榮縣的1/3,全産業鏈産值達8.5億元。

  近年來,城郊鄉大力推廣“公司+協會+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全縣首家天人際會種植産業聯合體通過搭建中藥材種植、加工炮製、包裝運輸、倉儲寄存、代銷貿易、品質追溯、大數據管理等一體化系列服務平臺,進行聯農帶農協同發展。

  今年51歲的林斌斌是城郊鄉際頭村最大的種植戶,同時也是省級家庭農場示範場的農場主。

  “我種植太子參20多年了,近幾年綜合天氣等原因,收成最好的是2020年,那年我種植了10多畝,每畝收成300多斤,總共收了4000多斤,一共賣了10多萬元。”林斌斌告訴記者。

  相比其他種植戶每畝200多斤的産量,林斌斌種植的太子參每畝産量能達到300多斤。作為太子參的老種植戶,林斌斌經常將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其他種植戶,偶爾還客串一下“科特派”的角色。

  據了解,在城郊鄉,像林斌斌這樣的種植大戶還有很多。近年來,城郊鄉聚焦農業特色産業,創新農業生産經營體制,培育省級示範社、家庭農場8家,帶動藍莓、葡萄、獼猴桃、水蜜桃、覆盆子等特色水果種植面積達4000畝以上,推進農業産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加快鄉村振興的步伐。

  2020年9月28日,為了支援太子參産業發展,工商銀行寧德分行為當地太子參商戶成功發放了第一筆金額為270萬元的“太子參貸”。這也是繼“海參倉單貸”、“大黃魚倉單貸”、“鮑魚倉單貸”後該行創新推出的倉單質押類普惠金融創新模式系列産品。

  科技助力,産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

  2019年,農業農村部“産業強鎮”項目花落柘榮縣城郊鄉,為柘榮太子參産業發展裝上了新引擎。

  鄉村要振興,産業是支撐。産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助力,為了將乙太子參為主導産業的生物醫藥迴圈經濟做大做強,2020年12月,太子參植物工廠“天人太子參植物工廠”在城郊鄉投産運作。

  該工廠融合了現代生物技術與智慧資訊技術,為生産綠色、優質、安全的中藥材提供了有力保障。其中,城郊鄉農業産業強鎮示範建設項目的子項目——天人太子參植物工廠AI果項目實現了太子參脫毒苗規模化生産,滿足5000畝良種繁育基地建設需要。

  “我們從2015年開始建立種子資源圃,跟以往傳統的種植方法相比,目前選育出來的種源‘天抗1號’在選育的時候就將葉斑病和花葉病的病毒剝離,以此減少太子參在田間生長期間的打藥次數,從而提升太子參的品質也讓種植戶增收,産量能增加20%到30%。”天人藥業總工程師江慧容説。

  據了解,天人藥業統一向種植戶提供種源清晰、明確的“天抗1號”脫病毒種苗,年生産800萬粒,可滿足全縣太子參種苗供應,由此實現了太子參種源統一管理,種苗統一供應,保障了太子參種業源頭綠色、優質、安全、環保。此外,天人藥業還為種植戶免費提供冷鏈倉庫,供種植戶完好保存太子參,解決太子參儲存難點。

  “2020年我們採購了8000萬元的太子參,今年受茶産業的衝擊,目前收了3、4千萬元,後期還會繼續採購。我們的聯合體成員可以通過兩種銷售運營模式,第一是訂單合作模式,簽訂太子參收購合同,聯合體進行統一銷售;第二是採用聯合體成員基地共建合作模式,基地産出的鮮參,聯合體在采收前一個月進行採樣檢測,檢測報告合格後,聯合體依據當前行情價,簽訂優質優價訂單收購合同。”天人藥業助理總經理陳阿琴介紹稱。

  目前,城郊鄉以天人藥業、力捷迅、貝迪藥業等為代表的一批太子參深加工企業開始向價值鏈高端邁進,産品覆蓋化學製劑、中成藥、中藥飲片、醫療器械和獸藥等多個領域。

  “一地兩用,雙輪驅動”

  近年來,隨著茶葉收益的凸顯,為了推動農業高品質發展,提升土地綜合收益,城郊鄉開始探索“一地兩用”——茶葉套种太子參的模式。隨著新模式的廣泛推廣,城郊鄉已初步形成太子參與茶産業“雙輪驅動”的格局,進一步夯實了鄉村振興的産業根基。

  “為助力柘榮太子參産業發展,柘榮縣先後制定出臺了《關於加快太子參産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産業發展扶持政策。安排了1000萬元的特色農業發展專項資金,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扶持發展包括太子參産業在內的特色農業。鄉黨委、政府也以産業強鎮建設為契機,支援天人藥業建設天人太子參植物工廠AI果,進一步完善我縣太子參全産業鏈。”城郊鄉鄉長遊奇鋒表示。

  在做大做強太子參和茶葉等主導産業的同時,城郊鄉充分挖掘其他資源優勢,打造生態農業旅遊、發展水果採摘等多種輔助産業。以剪紙特色村靴嶺尾村為代表的“文創農旅”多重融合的鄉村發展模式正在城郊鄉悄然興起。

  走進環境清新的靴嶺尾村,剪紙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在靴嶺尾村,家家戶戶都保存著傳統剪紙習俗,隨著剪紙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涌現出了袁秀瑩、鄭平芳、袁作乾等一批優秀民間藝人。靴嶺尾村“文創田園”的打造,已成為助力該村振興發展的動力。

  近年來,城郊鄉通過推廣標準化種植、拓展産業鏈等措施,全力推動太子參産業發展,並將産業發展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切實保障了農民的穩定增收。

  從曾經的窮鄉僻壤到如今的詩意田園,當前,城郊鄉以省級鄉村振興特色鄉鎮建設為契機,以産業發展為基礎,以農旅融合發展為抓手,正在走出一條一二三産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央廣網記者 羅曉英)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