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巨大(環球熱點)

2021-11-04 23:20: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日前發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這是中國繼2011年以來第二次從國家層面對外發佈關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白皮書,全面介紹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新理念、國家戰略、歷史性變化以及積極參與和推動國際合作等情況。

  中國始終是氣候治理這場“硬仗”中的行動派,在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下,不斷通過自身實踐與自我加壓,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和有效方案,推動全球氣候治理合作行穩致遠。

  中國理念,堅持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

  “中華文明歷來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國秉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呵護每個人的生命、價值、尊嚴”“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中國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協同推進環境效益、氣候效益、經濟效益多贏”……白皮書第一部分即提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新理念,這些獨具中國底蘊的生態文明思想,為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帶來新風。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COP26)氣候行動高級別倡導者奈傑爾托平認為,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引領許多創新,中國的生態文明理念將在推動環境保護的多邊主義和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駐英國大使鄭澤光在英國《衛報》發表署名文章表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成為中國全社會的共識。中國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出發,盡己所能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變能力,支援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

  “中國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道路,致力於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匯到經濟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綠色已成為經濟高品質發展的亮麗底色,在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同時,碳排放強度顯著下降。”白皮書表示。

  “白皮書提出牢固樹立共同體意識、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人民為中心、大力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減污降碳協同增效5項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新理念,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了獨特的中國智慧。其中,大力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是中國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彰顯了中國既對自己負責、也向世界負責的負責任大國形象;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則摒棄了西方國家先治污後減排的發展模式,探索出符合中國國情的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李強對本報記者表示。

  中國行動,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實踐

  白皮書顯示,2020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下降18.8%,比2005年下降48.4%,超額完成了中國向國際社會承諾的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標,累計少排放二氧化碳約58億噸,基本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

  作為擁有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面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污染治理、生態保護等一系列艱巨任務。儘管如此,中國迎難而上,積極制定和實施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法規、政策、標準與行動,推動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實踐不斷取得新進步。

  耶魯大學氣候變化與健康中心研究員陳希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國基於自身國情和發展階段,提出了負責任和務實的減排目標。中國為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制定了具體的時間表,並致力於執行。同時,作為可再生能源的全球驅動力,中國大力發展綠色能源新技術,並向其他國家普及。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日前刊文指出,近15年來,中國始終著力減少對大規模、債務驅動的重工業投資的依賴,並轉向使用清潔能源。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和電動汽車生産國,但仍致力於在綠色技術領域達到領先地位。

  英國廣播公司稱,當前,中國正在以全球最快的速度變得更環保,並正在引領全球能源轉型。中國還將通過多種方式的組合拳,盡可能減少排放並實現碳中和。中國在堅持長期戰略和動員大規模投資方面的優勢,將有力促進中國的環保進程。

  李強指出,中國取得的氣候治理成效,源於對五個方面的重點投入:一是優化能源結構調整,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不斷加大節能減排力度。二是降低碳排放強度,不斷提高碳排放強度的削減幅度。三是提升生態碳匯能力,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深入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四是加快新能源産業發展,提升新能源汽車、風電、光伏産品製造技術水準和製造規模。五是加強綠色金融支援等方面的投入,加強綠色金融頂層設計,強化金融支援綠色低碳轉型功能。

  汶萊資深媒體人、時政觀察家貝仁龍認為,在各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努力程度方面,行勝於言,中國一直言行合一、言出必行,全力落實減排承諾,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中國承諾,構建合作共贏治理體系

  白皮書指出,中國還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正在為實現這一目標而付諸行動。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日前列舉了一組數字:發達國家從碳達峰到碳中和,歐盟將用71年,美國用43年,日本用37年,而中國給自己規定的時間只有30年,歐盟、美國、日本所用的時間分別是中國的2.4倍、1.4倍和1.2倍。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將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這需要中國做出艱苦卓絕的努力,充分體現了中國在碳排放問題上負責任的大國擔當。

  與中國的積極態度和行動相比,一些西方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則表現得“口惠而實不至”。在日前舉行的東盟峰會上,東盟國家呼籲發達國家儘快落實率先大幅減排的目標,並切實兌現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援的承諾。

  “西方國家無視當前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其工業革命以來的歷史排放所致的現實。對於‘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西方國家只強調共同責任,刻意忽視區別責任,堅持以發展中大國接受強制減排作為其接受強制減排的前提條件,導致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進展緩慢。”李強説。

  日本《外交學者》雜誌援引綠色和平組織東亞區氣候和能源政策高級顧問李碩的分析表示,當美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幾乎沒有採取任何實質行動時,中國正在宣佈海外停煤、接受基加利修正案、推進碳中和。由於美國長期存在“承諾過高、交付不足”綜合徵,而中國願意在氣候議程上取得進展,20年後,這種差別將決定兩國誰能在氣候行動上更進一步。

  陳希指出,正在英國格拉斯哥進行的GOP26,應不負眾望地成為凝聚人類應對氣候變化共識、有效轉化為集體行動的分水嶺,而這需要發達國家首先展現零碳排承諾,帶動更廣泛的發展中國家一致行動。

  “中美都是世界碳排放大國,應當攜手共進,為全球作表率。雖然中國歷史累積排放量次於美國,但現今中國的每人平均排放量不到美國的一半。中美合作引領世界減排的努力需要考慮到這些複雜因素,顧及發展中國家謀求基本生存發展利益的現實,做出最符合全球整體利益的安排。”陳希説。

  “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的積極參與是全球氣候治理取得重大進展的關鍵。未來,中國還將繼續積極參與全球氣候談判,繼續捍衛發展中國家權益,繼續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凝聚全球氣候治理共識,以‘共商共建共用’全球治理觀引領構建全球氣候治理體系,以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引領全球氣候治理實踐。”李強説。

[責任編輯:張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