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科技創新,總書記的“核心關注”

2021-11-04 15:48: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11月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獲得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顧誦芬院士(右)和清華大學王大中院士(左)頒獎。

  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代表頒發證書。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

  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

  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全面謀劃科技創新工作

  2021年4月19日,在清華大學建校110週年校慶日即將來臨之際,習近平來到清華大學考察。這是習近平在清華大學成像與智慧技術實驗室同師生們親切交談。習近平指出,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往往萌發于深厚的基礎研究,産生於學科交叉領域,大學在這兩方面具有天然優勢。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與興隆量子通信地面站建立天地鏈路(2016年11月26日攝)。2016年,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8月,“墨子號”衛星提前完成全部既定科學目標,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千公里級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糾纏分發、量子密鑰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

  2019年1月16日至18日,習近平在京津冀考察,主持召開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這是1月17日上午,習近平在天津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同師生親切交流。習近平強調,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加強基礎研究,力爭在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上出更多成果,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2019年4月18日,在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武漢國家磁共振中心,科研人員在人體成像儀前討論實驗進展情況。

  2021年2月3日至5日,習近平來到貴州考察調研,看望慰問各族幹部群眾,向全國各族人民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這是5日上午,習近平親切會見“中國天眼”項目負責人和科研骨幹,聽取“中國天眼”建設歷程、技術創新、國際合作等情況介紹。習近平指出,“中國天眼”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觀天巨目、國之重器,實現了我國在前沿科學領域的一項重大原創突破。

  2017年5月5日,國産大型客機C919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首飛成功。

  2020年3月2日,習近平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這是習近平在軍事醫學研究院重大疫情應急防控藥物研究室了解疫苗和抗體研製情況。

  2021年3月24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路如森研究員介紹黑洞的相關知識。經過近兩年的深入研究,科學家對人類首次“看見”的那個黑洞,成功繪製出偏振圖像。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國科學家合作的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

  2017年11月17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會前,習近平、王滬寧等會見與會代表。這是習近平邀請黃旭華代表坐在自己身邊合影。

  2017年5月11日,在中國科大化學物理系實驗室內,學生們在上實驗課。

  監製:汪金福

  策劃:劉潔 鄭衛 蘭紅光 賴向東 王建華

  統籌:魚瀾

  製作:畢曉洋

  攝影:李學仁 黃敬文 謝環馳 丁林 岳月偉 丁海濤 金立旺 郭晨 丁汀 張建松

  編輯:張岩 陳海通 趙丁喆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責任編輯:房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