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歷史關頭——紅色紀念館之旅》第二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021-11-03 16:58: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從歷史關頭的變與不變,回望百年大黨的風雨兼程;

  從時代背景的同與不同,解讀百年大黨的勝利密碼。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百家講壇》欄目

  推出十集特別節目《歷史關頭》,

  敬請關注!

  本集節目以習近平總書記第三次考察井岡山為切入點,從總書記考察時的關注點、井岡山的革命文物故事、歷史關頭的經驗總結、井岡山精神如何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等角度,介紹了中國共産黨人苦苦探索中國革命道路時,為何選擇走向農村、開闢農村革命根據地,闡明瞭井岡山道路是一條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光輝道路。

  凝視:總書記的關注點

  習近平總書記對井岡山這塊紅土地有著特殊的情懷,他曾先後三次上過井岡山。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第三次來到了井岡山。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是中國共産黨人點亮初心的革命聖地。井岡山也見證了我黨曾經遇到的一個歷史關頭。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在一片白色恐怖籠罩下,許多共産黨員慘遭捕殺,這時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敗。經過大革命,黨從正反兩方面積累了深刻的經驗,開始了實踐中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途徑。大革命失敗後,集中體現中國革命正確方向的正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它的建立,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為中國革命探索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樣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正確道路,創造了“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鬥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的井岡山精神。

  那麼在井岡山,習近平總書記關注了哪些革命文物?又做了哪些重要論述?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講解員黃俊峰作了詳細講述。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講解員黃俊峰

  回望:百年瞬間的故事

  “井岡山道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典之作。”回望歷史,這條符合中國實際的革命道路在開闢的時候,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這樣的歷史關頭,留在城市還是去農村,中國共産黨人將如何做出抉擇?文物見證歷史,接下來我們跟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護寶人彭陳艷,走進革命聖地,透過革命烈士用過的皮箱、紅軍識別帶、分田證等文物,回望百年瞬間故事。

  本集護寶人、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彭陳艷

  聆聽:歷史關頭的經驗總結

  留在城市,還是去農村?就是在這樣的歷史關頭進行抉擇的時候,井岡山成為了我們億萬中國人心目中共同的紅色聖地,成了決定中國共産黨命運的一個重要的轉折地。

  1934年7月,長征開始前的三個月,被困在江西會昌的毛澤東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清平樂會昌》詞: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鬱鬱蔥蔥。

  “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應該還隱含著對選擇“井岡山道路”的堅持與自信。只有在歷史的經驗和教訓當中積累智慧和力量,才能把每一次失敗都變成讓自己變得更強大的契機,才能夠曆盡磨難贏取最終的勝利。

  我們黨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結合特殊的歷史背景和實際處境,摸索出來的新路線、新方法,是取勝的法寶,並且在經過了歷史嚴酷的考驗之後,這些最初的“新”路線“新”方法又成為我們黨持之以恒、一以貫之的理論方針,指引著我們黨在不同的歷史關頭克服不同的困難,取得一個又一個新的勝利。

  “同歷史對話,我們能夠更好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讓我們跟隨中南大學楊雨教授,一起聆聽更多關於歷史關頭的思考。

  本集文化學者、中南大學楊雨教授

  銘記:歷史經驗的指導意義

  銘記歷史,砥礪前行。“井岡山時期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就是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九十多年前,面對歷史關頭,共産黨人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鬥攻難關。那麼在新時代,我們如何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呢?北京大學郭建寧教授講道:“井岡山道路、井岡山精神給我們的當代啟示最主要的是兩個方面:一是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二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郭建寧教授還講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

  本集黨史專家、北京大學郭建寧教授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責任編輯:房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