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合作抗擊疫情 聚焦共同發展——中國國際發展合作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1-10-27 16:36: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10月26日電 題:合作抗擊疫情 聚焦共同發展——中國國際發展合作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新華社記者王賓、孫楠

  實施數千個成套和物資援助項目,開展上萬個技術合作和人力資源開發項目,為發展中國家培訓各類人員40多萬人次,2021年以來對外提供超15億劑新冠疫苗……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0月26日舉行發佈會,介紹中國抗疫援助及國際發展合作情況。發佈會上,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有關負責人表示,1950年以來,中方已向160多個國家提供了各種類型的援助,未來,中國將以健康為優先、綠色為重點、民生為要旨、多邊主義為引領,推動國際發展合作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1年10月2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新聞發佈會。新華社記者 潘旭 攝

  抗疫援助解急難:今年已對外提供超過15億劑疫苗

  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超2.4億,死亡病例已達490余萬。抗擊疫情,仍是國際社會當前面臨的最緊迫任務。

  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署長羅照輝説,中國不僅實現抗疫鬥爭和經濟恢復“雙領先”,還開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援助時間最長、涉及範圍最廣的緊急人道主義救援行動。“今年以來,中國已經向106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提供了超過15億劑疫苗,為防控疫情、引領抗疫國際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1年2月1日,中國政府首批對外援助新冠疫苗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附近的努爾汗空軍基地正式移交巴基斯坦。新華社記者 劉天 攝

  及時啟動“抗疫緊急支援計劃”,協調各方緊急向疫情大幅反彈的南亞、東南亞多國提供救急物資,定向向緬甸北部地區提供緊急疫苗和抗疫物資援助,推動防疫關口前移……羅照輝在介紹對周邊國家抗疫援助時表示,中方及時、高效的抗疫援助,為相關國家保障民眾生命安全、降低財産損失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策應了國內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大局,讓中國同周邊的傳統友好、民間友好得到進一步昇華。

  針對中國疫苗安全性有效性問題,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副署長鄧波清表示,從科學角度看,世界衛生組織已將中國國藥和科興疫苗列入緊急使用清單,這是國際權威組織從專業角度給予的認可;從實踐看,中國國內大範圍接種,讓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充分驗證,國際上對中國疫苗充滿信心,國際科學研究和各國的臨床數據也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2021年8月20日,中國政府援助的國藥新冠疫苗運抵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新華社發(烏馬利攝)

  發展合作惠民生:將積極開展氣變環保項目

  從雜交水稻到菌草種植,從青蒿素到新冠疫苗……數十年來,一張張中國對外援助的“名片”,書寫了中國助力各國共同發展、改善民生福祉的生動故事。

  中老鐵路、匈塞鐵路等一系列重大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中歐班列全年開行數量和貨物運量同比增長50%和56%;中國對沿線國家非金融直接投資同比增長18.3%……鄧波清表示,疫情期間,共建“一帶一路”不但沒有按下“暫停鍵”,反而逆勢前行,各國參與“一帶一路”熱情依然高漲,攜手推進全球發展合作事業意願依然強烈。

  氣候變化是大自然對人類敲響的警鐘。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副署長張茂于説,近8年來,中方共實施應對氣變援外項目200多個,包括巴基斯坦國會大廈太陽能供電項目等約70個減緩氣變類項目和應對尼泊爾洪災、斐濟颶風等約150個適應氣變類項目。

  “中方將積極開展氣變環保項目,做優做精光伏、沼氣、水電站等清潔能源和防治荒漠化的項目,並將加強援外項目環保、氣變因素的評估,推動成套項目向‘氣候友好型’轉型。”張茂于説。

  2021年9月28日,“上海號”中歐班列從上海開行。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多邊合作顯優勢:對國際發展三方合作持積極開放態度

  近年來,中國在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下,與聯合國多個組織開展合作,在50多個國家實施糧食援助、災後重建、難民救助、婦幼衛生等領域的發展合作項目。中方與瑞士、葡萄牙、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共同圍繞農業、衛生等民生領域,實施符合受援方需求的三方合作項目。

  “下一步,中方願意繼續以開放務實的態度,積極探討開展三方合作,鼓勵私營部門、民間團體、慈善機構發揮更大的作用,為國際發展合作注入新的動力。”張茂于説。

  三年多以前,中國政府專門組建了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為促進對外發展合作提質升級提供了重要機制保障。羅照輝表示,中國國際發展合作在加強和國際接軌,加快由雙邊援助向多邊合作轉型。

  羅照輝表示,下一步,中國的對外援助和國際發展合作,將以健康為優先,全力支援抗疫國際合作;以綠色為重點,不斷落實可持續發展議程;以民生為要旨,積極助力全球經濟復蘇;以多邊主義為引領,持續優化發展合作領域全球治理。

[責任編輯:陳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