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構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新格局

2021-10-21 09:06: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近日發佈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提出,圍繞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強化重慶和成都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引領帶動成渝地區統籌協同發展,並對構建雙城經濟圈發展格局作出系統闡述。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第六次會議上指出,成渝地區要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位於“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匯處,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起點,在連接西南西北、溝通東亞、東南亞、南亞具有獨特優勢。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高品質重要增長極,對國家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意義重大。

  新發展格局下新使命

  在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有能力也有責任承擔國家新增長極的使命。

  當前,世界貿易和産業分工格局發生重大調整,面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發揮我國超大規模經濟體優勢,充分利用成渝地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常住人口規模持續上升、內需市場潛力不斷釋放、産業鏈加速重組的趨勢和優勢,儘快實現産業、人口及各類生産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有利於構建與東部沿海地區合作互動新格局,拓展參與國際合作新空間,打造帶動全國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我國西部地區連接東西、溝通南北的重要戰略區域。歷史上,該區域在保障國家戰略安全、組織區域生産、大宗物資供應和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等方面,承擔了重要職責;新時代,該區域在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踐行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突出作用。一是建設貫通我國華北和西南地區的交通運輸大通道,開拓面向東南亞地區的經貿新局面;二是建設連接長江中下游與青藏高原的大通道,形成我國國土東西方向上的大動脈;三是構建溝通西北(關中、蘭州—西寧、天山北坡)和東南部(珠三角、北部灣)的國家能源大通道。

  引領帶動區域高品質發展

  過去10年,重慶、成都兩市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高,在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小組與網路(GaWc)排名中的位次不斷上升,人口規模、經濟總量都已經進入全國前10位。2020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GDP佔全國比重超過6.5%,兩市機場的旅客吞吐量之和超過1億人次。

  通過“雙圈”引領帶動區域高品質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已經成為我國人口吸引力最強的地區之一。按照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成都市和重慶主城常住人口比“六普”都有大幅增加,人口流入態勢明顯。加快建設重慶、成都兩大都市圈,合理疏解中心城區過度集聚的人口和功能,實現多中心、組團化發展,是實現雙城經濟圈高品質發展的重要舉措。

  重慶都市圈要推動中心城區與渝西地區融合發展,通過産業基地建設和1小時通勤圈帶動涪陵、永川、合川、綦江—萬盛等區域中心的建設,提升週邊榮昌、銅梁、大足、潼南的特色化功能,提高沿長江、武隆山等地的生態環境品質。成都都市圈要推動成都與德陽、眉山、資陽的一體化發展,加快生産力一體化佈局,引導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休閒服務共建共用,創建成德眉資同城化綜合示範區。

  立足“一軸兩翼”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體化發展。交通方式的變革,使成渝兩地“時空距離”顯著縮短,為區域一體化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一方面,通過強化成渝發展主軸,引導重慶都市圈與成都都市圈互動發展。依託兩市之間的3條綜合運輸通道,促進要素聚集與流動,培育若干區域經濟中心,實現四川遂寧與重慶潼南,四川資陽與重慶大足地區的一體化發展。另一方面,積極培育南北兩翼協同發展走廊。北部的渝東北—川東北發展走廊,要加強産業、公共服務與生態環保等協作共贏。南部的川南—渝西發展走廊,分佈著許多傳統産業基地和水運時代的傳統中心城市,應加大對産業轉型的扶持力度,推動內江與自貢同城化發展。發揮水運、陸運和航空運輸的聯動優勢,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和長江經濟帶物流樞紐。此外,要加強雙城經濟圈對周邊欠發達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鞏固提升脫貧成果,推動實現共同富裕。

  統籌大中小城市和縣城發展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數量眾多,建立科學合理的城鎮體系至關重要。

  注重轉變超大城市發展方式。作為中心城市的重慶、成都,要在提升發展能級、增強高端服務功能的同時,進一步統籌兼顧經濟、生態、安全、健康等多元需求,合理控制城市規模和人口密度,推動城市發展由外延擴張式向內涵提升式轉變,實現“瘦身健體”。重慶正致力打造高品質發展高品質生活新範例,成都正積極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這都將為探索走出一條超大城市治理的新路徑起到先行示範作用。

  注重提升大中城市功能品質。大中城市要立足特色資源和産業基礎,主動承接重慶、成都及東部地區的産業轉移和功能疏解,夯實實體經濟發展基礎,支援萬州、南充、達州、宜賓、瀘州等增強綜合承載能力,加快形成具有輻射服務周邊功能的區域性中心城市。要著力增加優質醫療、教育和文化體育資源供給,改善人居環境,不斷提升城市功能品質。

  注重補齊縣城發展短板。作為城鄉融合發展關鍵紐帶的縣城具有滿足人民群眾就業安家需求的巨大潛力,是我國城鎮化的基礎一環。要推動公共資源適當向縣城傾斜,加快補齊在公共服務、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交通等方面的短板弱項,引導勞動密集型産業、縣域特色經濟及農村二三産業在縣城集聚發展,增強縣城治理能力,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鎮化。充分發揮金堂、樂至、大英、江安、綿竹、墊江、忠縣等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作用,支援儘快取得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注重分類引導小城鎮發展。支援位於都市圈範圍內的重點鎮加強與周邊城市的規劃統籌、功能配套,把具有特色資源、區位優勢的小城鎮培育成為專業特色鎮,增強一般小城鎮服務農村功能。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 王 凱)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