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唱衰”論調干擾不了中國經濟穩健發展

2021-10-20 13:08: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前三季度國內生産總值同比增長9.8%。這一成績是在全球疫情持續蔓延、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全球通脹預期高漲背景下取得的,實屬不易。

  不過,一些西方媒體卻緊抓“第三季度增速為4.9%”大做文章,極力放大不確定因素,認為是缺電、疫情散發、房地産市場受恒大影響等原因造成經濟疲軟、增速下滑,甚至妄言中國經濟“喪失復蘇動力”。這種“攪渾水”式的報道頗具迷惑性,也引出一個問題——9.8%和4.9%,哪個數據更真切地反映中國經濟運作情況?

  從全球角度看,無論是9.8%還是4.9%,中國經濟增速都讓西方政客羨慕不已。當前,受全球疫情反覆、通脹壓力上升、國際海運緊張、供應鏈不暢、新冠疫苗分配不均等多重因素影響,第三季度經濟復蘇步伐放緩成為全球普遍現象。即便如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仍然給出了中國8%的增速預期,不僅高於全球平均增速,也高於主要經濟體的增速,體現出對中國經濟增長前景的良好預期。

  從長期發展看,中國經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持續恢復、邁向高品質發展的態勢沒有變。前三季度,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0.1%,快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9.3%;高技術産業投資同比增長18.7%。從這些數據不難看出,中國長遠發展動能正持續增強。

  從國際上看,去年以來美國無視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採取超寬鬆貨幣政策拉升經濟,直接推升了全球能源、金屬、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的跳漲,同時美國抗疫不力並大搞政治操弄,抹黑他國、甩鍋推責,引發了國際供應鏈紊亂等風險,也直接給中國企業的生産經營帶來了巨大壓力。

  從國內看,第三季度增速出現回落,不是中國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主要是受階段性因素影響,具有偶發性。一方面,國內疫情散發和汛情衝擊,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正常生産與消費活動;另一方面,近期拉閘限電和多領域整頓出現的“一刀切”現象,客觀上影響了市場主體的經營積極性。不過,這些都不是結構性矛盾,只要加強宏觀政策跨週期調節,中國完全有能力解決這些“成長中的煩惱”,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

  面對這些困難,中國積極採取保供穩價措施,目前在一些領域已經見效,比如銅價、鋼價漲幅有所回落。儘管國際環境不利因素較多,前三季度中國外貿進出口表現仍好于預期,同時消費“壓艙石”作用顯著,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4.8%,比上半年提高了3.1個百分點。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增速的變化受到全球密切關注,這將是今後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常態,一些不符合事實的論調干擾不了中國經濟穩健發展的進程。對目前的中國經濟而言,設定增速目標既要考慮經濟運作恢復情況,更要有利於引導各方面集中精力推進改革創新、推動高品質發展。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預期目標設定為6%以上,是頗具科學性的。

  至於西方一些別有用心的政客和媒體設置關於中國經濟增速的“話語陷阱”,不妨一笑了之。畢竟,比起某些國家通貨膨脹高燒不退,罷工潮愈演愈烈,供應鏈危機難除等現狀,不僅“唱衰”中國經濟別有用心,而且中國經濟真不是“唱衰”得了的。(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郭言)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