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未來網評:神舟再問天,奮鬥是對太空最詩意的告白

2021-10-16 15:44:00
來源:未來網
字號

  星辰大海未止步,航太英雄再出征。北京時間10月16日0時23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搭載著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3名中國航太員飛向太空,他們成為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第二批“入住人員”,並將在軌駐留6個月,這將再次刷新中國人在太空的駐足紀錄。自1999年神舟一號發射升空,到2021年6月中國空間站階段首批航太員進入太空,中國人在太空“安家”的願望正一步步實現。22年來,我們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太從弱到強的歷史,社交媒體上的網友們也紛紛為中國航太點讚:“前進的步伐從未停止”“了不起的中國,了不起的中國人”!

  物換星移,歲月如詩。中國航太的每一次發射、每一次飛行、每一次超越,都為世人展現了我們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地球到太空的航太之路。這一過程看似輕描淡寫,但現實的征程卻刻骨銘心。國慶期間,講述父母先輩們為了新中國的建設,默默犧牲和奉獻的電影《我的我的父輩》燃爆銀幕,其中的一個章節《詩》,就是對中國航太的致敬——在戈壁沙漠做早期研究的崢嶸歲月裏,身為火藥雕刻師和航太工程師的年輕夫妻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是在天上寫詩的人。”在丈夫犧牲之後,妻子以柔弱的肩膀,撐起了事業和家庭,這一幕幕感人場景讓觀眾破防。如果説愛國是最深沉的情感,那麼奮鬥就是最長情的告白。為民族復興、為航太事業躬身奮鬥的身影,組合起來就是人世間的壯美詩篇。

  “身在神州,眼望星光。心底有詩,自在遠方。”説到詩意,中國航太的名字,有著專屬中國人的浪漫內涵。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車叫“玉兔”、全球定位系統叫“北斗”、空間站叫“天宮”、火星探測器叫“天問”……作為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一個沒有中斷過的文明,中華文明擁有無數神話故事和歷史傳説,它們與中國尖端高科技擦出火花,使得中國航太就此有了“傳統”和“現代”的意蘊。把載人航太飛船取名為“神舟”,更是把美好的寓意碰撞個滿懷。“神舟”與“神州”同音,當火箭升空時的地動山搖之聲響徹在無數中國人心中,航太圓夢的自豪感已經涌動在祖國大地各個角落。既是“腹有詩書氣自華”,也是“敢教日月換新天”,帶著這份文化自信和航太詩意向著太空之路去披荊斬棘,我們更能“擊破萬里蒼穹”。

  幹的是驚天動地事,做起了隱姓埋名人,可愛可敬的中國航太人隔了漫漫歲月而來,他們讓我們這個國家“手可摘星辰”。還是在今年國慶,一個“中國C位是怎樣煉成的?”熱搜刷爆社交媒體:新中國72歲生日之際,我們借助衛星從太空觀察我們的祖國。由上海、嘉興到江西瑞金、貴州遵義、陜西延安、河北西柏坡、北京,我們發現了一條中國人熟悉而陌生的脈絡,它隱藏著中國百年來日月換新天的秘密。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軌跡,更是穿越百年的光榮之路,中國航太所擘畫出的奮鬥歷程,讓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遠不止是“星辰大海”。

  神舟再問天,奮鬥是對太空最詩意的告白。今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也是中國航太事業創建65週年。現在,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奔向宇宙,中國人已然從太空的“訪客”變成“房客”——“身份”的變化,代表著國力的增強,這一份民族自豪感的油然而生,當在每一名中華兒女心中念茲在茲。就在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奔向太空前幾天,10月14日,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採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這不僅標誌著我國“探日時代”的到來,更意味著中國航太的傳奇還將向更加深遠和未知的領域延伸。中國航太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是對無垠太空的“心之嚮往”。相信這份以國之名的詩意告白,最終將凝聚成“奮鬥吧,中華兒女”的共同心聲!(謝偉鋒)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