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疆:在發展中保護綠色 在綠色中謀求發展

2021-10-12 09:00:00
來源:科技日報
字號

  新疆: 在發展中保護綠色 在綠色中謀求發展

  近年來,從“天馬故鄉”昭蘇到八卦城特克斯,從“童話邊城”布爾津到醉美哈巴河,從“天然氧吧”鞏留到如夢如幻的芳香之都霍城,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和“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的名單上,新疆的地名越來越多。

  近日,科技日報記者走進新疆深入採訪發現,這裡生態環境品質和人居環境狀況不斷改善。在眾多樣板的示範引領下,全區各地創建現代化生態文明的熱情高漲,纍纍碩果讓大美新疆一手托起了綠水青山,一手打造出金山銀山。

  保護:矢志不渝一貫到底

  在新疆阿勒泰北部的白樺林景區內,一望無際的胡楊和白樺樹守護著哈巴河,山水林草渾然一體,完美詮釋著何為自然與和諧。

  “這是我國最大的白樺林景區,長度超過140公里,面積247平方公里,這裡的負氧離子非常高,平均在8460/cm3。”阿勒泰地區哈巴河縣樺城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武毅告訴記者。

  保護第一,在做好保護的基礎上綠色發展。當地對這一紅線的堅守,使得景區成為8種一類保護動物、36種二類保護動物、216種三類保護動物和219種高等級植物的棲息地和生長地,也成為北疆的天然後花園。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內的賽裏木湖邊暖陽和煦、鮮花盛開。作為新疆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山湖泊,賽裏湖生態系統內動植物區係複雜,珍稀瀕危和具有重大科研價值的關鍵植物多達64種,關鍵動物物種達124種。湖區本身更是被納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確定的35個生物多樣性優先保護區域之一。

  “在禁牧之前,這些區域的土壤沙化程度觸目驚心,就像長在人身上的牛皮癬一樣。”賽裏木湖景區管委會的工作人員説。

  通過近幾年各項生態環境保護項目的實施和賽裏木湖河湖長制工作的進一步落實,賽湖水質得到了有效改善,目前湖水水質平均達到Ⅱ類,湖庫綜合營養狀態指數為23.4。通過污染源治理、湖濱帶修復、湖岸和溝道的整治,湖區杜絕了污染物直接入湖,污染負荷削減指標均達到了目標要求,在全國湖泊類水質指標中處於優良狀態。

  生態保護和修復永遠在路上。今年以來,新疆完成造林117萬畝,森林撫育476.54萬畝,較去年同期增加106.33萬畝;塔裏木河流域胡楊林拯救行動前期工作已經就緒,全區啟動實施8個濕地保護小區建設、自治區重要濕地確認和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驗收工作;組織開展2021年森林督查暨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年度更新工作和打擊毀林專項行動,啟動林草生態綜合監測評價工作;持續推進野生動植物保護多部門聯合執法,加強野生動物監測巡護和疫源疫病防控,全區未發現鳥類異常死亡和禽流感疫情。

  發展:生態賬中算經濟賬

  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前提與資源條件,都來自良好的生態環境。新疆在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過程中深諳此道。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縣烏蘭旦達蓋沙總面積約20萬畝,曾經是一派“風卷黃沙漫天,荒沙萬里無人煙”的荒涼景象。如今,走進沙漠中的金桑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種植基地登高遠眺,綿延起伏的蛋白桑生態林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公司總經理劉吉發介紹:“蛋白桑的桑葉每年可採摘12次以上,1畝桑林所産鮮葉能加工成10公斤桑葉保健茶,這裡的2萬畝蛋白桑林年産值上千萬元。”

  當地農民阿力卡馬力來到種植基地打工後,一家人的生活得到徹底改變。他告訴記者:“我從小就生活在沙漠邊上,種桑治沙很有意義,現在我每個月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生活越來越好。”

  隨著我國機械耕作活動增強,農作物産量大幅度上升,耕地沙塵危害不減、土壤退化、作業成本上升等問題為地方農業發展帶來壓力。新疆耕地面積廣闊,尤為如此,保護性耕作的逐步推廣,讓當地群眾減壓增收變為現實。

  免耕玉米不犁地、不翻地、不耕地,省時省力省錢。新疆博樂市青得裏鎮定吉格村張貴金看到玉米還能這麼種,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試種了100畝。在當地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畝産量比以前地膜種植玉米産量增加100多公斤,成本節約100多元。今年,他把流轉的2200畝土地全部種上了免耕玉米。而博樂市未來3年內更是計劃了20萬畝玉米實現免耕技術作業。

  向生態要效益,要算經濟賬,先算生態賬,要走致富路,先走生態路。中央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一年以來,全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嚴格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要求,抓緊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推動形成資源開發可持續、生態環境可持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