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文化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澎湃力量

2021-10-11 12:22: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奮進新征程建設文化強國系列談⑩】

  作者:王縱橫(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文化是一個國家凝聚力、生命力和影響力的集中體現,並且用一種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方式深刻影響著這個世界。一直以來,中國始終致力於與世界各國勠力同心,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然而,我們也不能回避一些地區的貧富分化、環境污染、資源枯竭,更不能無視一些國家奉行的強權政治、叢林法則、貿易壁壘。這些不和諧因素不僅加劇了全球局勢的動蕩不安,更成為阻礙人類社會和平發展的重大障礙。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旗幟鮮明地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意味著中國文化必將以一種更加強健且豐滿的姿態,參與到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澎湃力量。

  以文化之魂,凝聚人類命運共同體意義上的價值共識。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依託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而生成的一種價值理念。“尚和”“天下”“大同”等思想的具象表達描繪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特徵。這樣一種文化基底,凝聚了中華各族兒女,助推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但它能否在世界意義上更具説服力?能否在人類未來的道路選擇上創造新的可能?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就是對這些問題的最好回應。在此,文化之“強”並不意味著文化霸權,而是説明我們對自己的文化足夠自信,以至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形成世界多元文化的合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中國共産黨關注人類前途命運,同世界上一切進步力量攜手前進”。只有堅守這一原則,我們才能在諸多衝突與挑戰面前,會同天下,共克時艱。

  以文化之聲,唱響人類命運共同體敘事中的中國故事。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願景理念,體現了中華民族對世界歷史的總體期待,凝聚了悠遠厚重的中國智慧。在此過程中,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如何打造中國形象,如何唱響中國聲音,是我們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研究的課題。在此,文化之“強”,主要體現在讓文化真正走進生活,讓文化觸手可及。一方面,中國文化應深度融入世界文化主流,貼近各國人民的現實生活,創造出一批廣泛傳播的文化産品,把這種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魅力的文化精神與“中國”兩字深度捆綁;另一方面,中國文化應致力於打造對話和交流的平臺,完善文化交往的機制,推動微觀層面的文化互動。文化的傳播從來不是單向度的傳播工程,而是真實、生動的人文交融。

  以文化之眼,審視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中的衝突與爭端。文化是歷史的折射。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歷史經歷、不同的現實國情,必然造就不同的文化形態,也必然造成各種衝突與爭端。因而,用文化的視角審視並化解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中的各種矛盾,將是我們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一個重要表現。在此,文化之“強”,重在用文化的批判力和解釋力來回答世界之問。回顧歷史,當今世界格局的奠基可以追溯到歐洲啟蒙運動,其帶來了人的主體意識覺醒,又在經濟與政治生活中具體化為“個體主義”。伴隨著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的崛起,這種以權力和資本為最高目的的價值體系席捲世界。以此觀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是從文化的高度,反省了制約著人類社會幾個世紀的現代性觀念。

  以文化之力,維護人類命運共同體架構下的新型國際秩序。“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民族一直以來的追求和傳承,也奠定了中國永不稱霸、永不擴張的總基調。中國共産黨善於用文化的力量來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展,這也是我們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題中之義。在此,文化之“強”,強在能將抽象的軟實力轉變成實在的硬實力。一方面,這意味著文化將深度參與到經濟、政治、社會、科技等領域,從而催動各行業發展提速,實現國家總體實力全面提升,增強中國在國際舞臺的話語權重;另一方面,身處高度利益捆綁的全球化格局中,世界各國也深刻意識到傳統冷戰思維必將被淘汰,預示了以先進文化維護新興國際秩序的路徑必將成為未來的主流,以此才能築牢全球安全的“精神堤壩”。可見,以文化之力引領全球治理的中國,正在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源源不斷地注入正能量。

  《光明日報》( 2021年10月11日 08版)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