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在“雪山孤島”詹娘舍看中國邊防巨變

2021-09-30 09:44: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從“最苦哨所”成“最美哨所”!在“雪山孤島”詹娘舍看中國邊防巨變

  【環球時報赴西藏特派記者 樊 巍 單 劼 李潔祎】編者的話: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中印邊境的詹娘舍哨所,曾因地勢險要、交通不便、後勤保障難度極大而為人所知。近日,《環球時報》記者專程前往詹娘舍哨所探訪紮根于高山之巔的邊防官兵,卻驚喜地發現,這座“雪山孤島”如今的生活條件已大為改善,物資運送也更為便利。大量物力的投入和新技術的應用已大大降低惡劣自然環境對邊防官兵工作和生活造成的不利影響。而這背後所凸顯的正是國家對於邊境一線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視以及對邊防官兵個人生活的關懷,我軍邊境一線後勤保障能力的大幅提升必然帶來戰鬥力的提升。

  “雲中哨所”的艱難過往

  詹娘舍之難,從它的名字便可得知,據詹娘舍哨所所在邊防某團一名軍官介紹,“詹娘舍”在藏語中意為“鷹都飛不過去的地方”。這座挺立於海拔4655米高山之巔的哨所,四週均為85度坡度的懸崖峭壁,終年與風雪為伴、常年雲霧繚繞,一年中封山期長達6個月,每年有200多天為雪暴天氣,素有“雪山孤島”“雲中哨所”和“霹靂哨所”之稱。

  説起曾經的生活,詹娘舍哨所的戰士們感觸頗深。因為哨所依山勢建立在雪山之巔,此前駐守於此的邊防官兵只能蝸居於只有40多平米的山尖。哨所長年大風,以前官兵們在無遮蔽的哨位站崗時甚至只能腰拴背包繩,以防被狂風卷下山崖。

  而更大的困難則在於,在詹娘捨得一年之中,大雪封山期至少長達6個月。在封山前,哨所會大量囤積糧食等生活物資,以及書刊等文娛用品。以度過漫長而又枯燥的封山期,在封山期內,不僅是物資匱乏,甚至連每本書刊戰士們幾乎都要看上兩三遍。有戰士甚至開玩笑説,待到“春暖花開”時,戰士們連糊壁報紙上的新聞都能背下來了。

  在那些被大雪困在山尖的苦痛歲月裏,戰士們只能通過背扛山上積雪,然後將雪融化成水的方式解決生活用水問題。2007年3月,戰士于輝在取雪化水的過程中不幸跌落懸崖,班長靖磊磊隨即帶領人員下山營救,結果遭遇雪崩。在生死抉擇的關頭,班長靖磊磊、衛生員王鑫主動要求留下來照看于輝,把生的希望留給其他戰友,最終三人壯烈犧牲,把名字永遠鐫刻在了雪山之巔。這些艱難與痛苦的過往,不僅留存在詹娘舍哨所一些老戰士的記憶裏,也停留在許多人對於詹娘舍哨所的印象之中。

  既是戍邊堡壘,也是戰士港灣

  當《環球時報》記者近日來到詹娘舍哨所,卻發現如今的詹娘舍呈現出另一種震撼景象。哨所內處處都是後勤保障能力提升所帶來的驚喜,“雲中哨所”詹娘捨已不僅僅是守疆衛土的堡壘,更是為一線邊防軍人在孤峰絕壁上開拓出的生活港灣。

  即便是位於海拔4655米的雪山之巔,現如今,道路也已經修到了詹娘舍哨所前。通往哨所之路除了最後一小段仍需修繕,其餘大部分路況良好,就連大雪封山期,大量的生活物資也能通過汽車運送到哨所前,然後運用索道送到哨所內。

  為了降低大雪封山給戰士們巡邏以及訓練帶來的影響,詹娘舍哨所還依著山勢修建了遮風擋雪的“陽光走廊”,走廊內挂滿了我軍英雄模範的照片和先進事跡,走在長廊內,宛如走進了一座小型的軍史教育館。

  在哨所內,有限的面積也未能限制功能區的拓展。三層樓的哨所不僅有觀察哨、宿舍、衛生間、洗漱間、廚房、儲藏室、食堂、鍋爐房、醫務室等基本的工作和生活區,還開闢出了文娛室、圖書室、軍營網吧等娛樂休閒區。

  在文娛室的一角,近些年在大型商場以及影院內隨處可見的“唱吧”也被搬進了海拔4655米的哨所。跑步機等健身器材的添置,讓戰士們能在極端天氣和有限空間的雙重不利條件下持續開展鍛鍊。

  駐守在詹娘舍哨所的邊防班長常科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為了幫助詹娘舍哨所的戰士們度過漫長的封山期,哨所內不僅佈置出了溫馨的圖書室,還提供了桌式足球等多種娛樂方式,但是,平日裏戰士們在結束緊張和高強度的放哨警戒任務後,最喜歡的放鬆方式,還是打遊戲。戰士們不僅可以在哨所的軍營網吧內玩幾把“穿越火線”和“吃雞”,還可以用手機連上哨所的WiFi玩上“王者榮耀”。“如果天氣狀況良好,哨所內的網速和一般家用寬頻網速差不多,如果天氣糟糕,網速會相對慢一些。”常科稱。

  除了在精神層面上進一步豐富戰士們的生活,在最基本的物質層面,戰士們的生活水準也得到極大提升。在哨所的儲藏室內,整齊擺放著青豆肉丁罐頭、紅燒牦牛肉罐頭、紅燒扣肉罐頭、回鍋肉罐頭等各種口味的罐頭,然而這不過是戰士們外出執行任務時的口糧。平日裏,戰士們不僅可以吃到從山下運送來的新鮮時令蔬菜、水果和各類肉食,甚至還能通過一種自行開發的“生鮮配送系統”下單定制各種想吃的食物。在採訪過程中,詹娘舍哨所的戰士范昭府向《環球時報》記者演示了這套系統如何使用。打開平板電腦上的App後,界面上顯示有水果、海鮮水産、乳製品等多個類別。點進水果區,戰士們可以選擇西瓜、黃桃等時令水果,以及榴蓮、火龍果等熱帶水果,而在海鮮水産區,不僅有各種淡水魚,甚至還有海蝦和多寶魚等各類海鮮,“很多魚類我真的之前都沒聽説過。”范昭府向《環球時報》表示。

  據范昭府介紹,這套配送系統一週會送兩次菜,如果下單較晚,最遲也會在下周送達,而到了大雪封山時,至少也能確保兩周送一次菜。雖然App上會顯示商品價格,但是下單後,戰士們只管收貨,不用付錢。

  在詹娘舍哨所採訪的當天,《環球時報》記者就親眼見證戰士們用新鮮的食材和高超的廚藝烹制出一桌美味佳肴。在海拔4655米的雲端,戰士們已經有條件做出完全不亞於餐館的水煮肉片、炒土雞蛋和烏雞冬瓜湯。邊防班長常科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稱,為了給在高海拔極寒條件下守疆護土的戰士們補充營養,食堂時不時還會為戰士們烹制甲魚湯。

  談到現在的生活,已經來到詹娘舍哨所八年的戰士范昭府感慨良多。范昭府稱,從前,詹娘舍哨所就連用水都是大難題。即便是夏季,戰士們一次也需要到山腰的天然湖背著50斤水,一桶接一桶地往山上運,一個來回就要三四個小時,那時候,戰士們上廁所都只能到室外,不論天氣多麼寒冷。現如今,哨所內專門建起了蓄水間,能將山下的水抽到山上,不僅吃水問題解決了,戰士們還能用上電熱水器洗澡。當生活條件大幅改善,雲端之上曾經的“最苦哨所”現如今已成為了“最美哨所”,這種變化之前誰都不敢想像。

  後勤保障改善促戰鬥力提升

  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發生在詹娘舍。在多日的採訪過程中,許多邊防哨所的一線官兵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自2017年以來,能夠強烈地感受到邊防一線在基礎設施和生活條件方面的巨大變化。

  詹娘舍哨所所在邊防某團團長馬曉明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目前,邊防一線哨所的建設是一項重點推進的工作。該團駐守的所有哨所,目前都已經通了公路,有一些公路已經完成了建設,有一些公路現在仍在持續建設,預計短時間內,所有的一線哨所都能夠通上柏油路。此外,今年以來,邊防保溫哨所、哨所索道、用電、用水以及移動信號塔的建設均在加速推進,按計劃很快就會完工。“可以説不僅是在詹娘舍,包括我們團駐守的卓拉哨所、則里拉哨所、乃堆拉哨所,這些一線哨所的各項條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馬曉明稱。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自2020年以來,西藏軍區黨委開始針對西藏邊防一線和青藏、川藏線部隊用電、用水、取暖、醫療、吸氧、如廁的“六難”問題,研究解決措施,分類制訂方案,大力推進問題的解決。

  這種以官兵生活條件改善為著力點,力促邊防一線後勤保障系統全面升級所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馬曉明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以前很多哨所不通電,戰士們的活動就受限。哨所不通水,戰士們就要耗費很多時間取水。現在“六難”解決之後,戰士們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就有更多時間投入到訓練執勤當中,這對戰鬥力的提升大有幫助。而公路的修通也使得邊防一線部隊的機動快速反應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與外軍軍官交流的過程中,可以很明顯感受到他們對我們後勤保障能力的羨慕。我們的戰士現在在鬥爭一線吃的是熱飯,住的是陽光棚,取暖、用電、用水,還有醫療保障這些問題都得到了解決,基本實現了距離近一點,反應快一點,設施多一點,保障優一點的目標。這在無形之中增強了我軍官兵堅守一線的信心,大家在巡邏執勤過程中,通過對比,可以直觀感受到祖國的強大,油然而生一種自豪感,在心理上也就有了優勢。”馬曉明稱。

  作者:樊 巍 單 劼 李潔祎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