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糧食保供穩價政策之下:莫讓種糧成本侵蝕農民收益

2021-09-30 09:44: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莫讓種糧成本侵蝕農民收益

  劉慧

  對於農民來説,糧食價格上漲是好事,但糧價大幅上漲不符合國情需要,要兼顧生産者和消費者的利益,讓糧價保持在合理區間。在當前糧食保供穩價、農資價格上漲過快的情況下,國家需加大種糧補貼力度,確保農民種糧有合理收益。

  金秋時節,廣袤的田野上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然而,很多種糧農戶反映,今年糧食有望再獲豐收,糧食價格也不錯,但化肥、農藥、人工、土地租金等種植成本明顯增加,讓種糧收益大打折扣。那麼,在當前國家保供穩價政策之下,該如何拓寬農民種糧收益空間?換言之,在提高糧食價格和降低生産成本兩個選項中,哪個更有可行性呢?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今年年初以來,化肥等農資價格漲勢兇猛,成為種糧成本增加的一個重要因素。實際上,我國糧食生産成本一直偏高,糧食生産的“地板效應”不斷增強。雖然近年來土地規模化經營加速發展,較之小農戶生産成本有所降低,但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糧食生産成本快速上漲的局面。

  與之相比,今年國內糧價基本保持高位平穩運作的態勢。對於農民來説,糧食價格上漲是好事,有利於增加農民收入,但任由糧食價格上漲,不僅會增加相關企業的生産成本,而且會引起相關産品特別是農資産品價格的“報復性”漲價。因此,糧價大幅上漲不符合國情需要,要兼顧生産者和消費者的利益,讓糧價保持在合理區間。

  目前來看,國家保供穩價政策的主基調不變,靠糧食漲價提高農民種糧收益的可行性不大。國家相關部門須從調控種植成本入手綜合施策,實施化肥保供穩價政策,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速規模化經營,再輔之以農業補貼政策,多措並舉穩定農民種糧成本,增加農民種糧收入,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從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針對化肥等農資價格大幅上漲的突出問題,有關部門已通過投放部分國家化肥商業儲備、進出口調節、約談企業、嚴厲打擊哄抬價格行為等措施,保障化肥有效供應,合理控制化肥價格上漲。下一步,有關舉措不能放鬆。有關部門此前還完善農用化肥鐵路優惠運價政策,把主要用於農業大田作物生産的緩釋肥料等8個新型肥料品種納入實行鐵路優惠運價的農用化肥品種目錄,連同此前已納入鐵路優惠運價目錄的化肥品種,每年可減免化肥鐵路運輸費用25億元左右。這一思路值得肯定。

  發展適度規模化經營,改變一家一戶傳統經營模式,是提高農業生産效率、降低生産成本的一劑良藥。近年來,我國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提升糧食生産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水準,一定程度上達到了降本增效目的。下一步,要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打造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産高産、生態友好的農田。

  對於廣大種糧農戶來説,最理想的狀態,就是糧價高一點、農資穩一點、補貼多一點。在當前糧食保供穩價、農資價格上漲過快的情況下,國家需加大種糧補貼力度,確保農民種糧有合理收益。除了傳統的農業補貼外,今年中央財政對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農資補貼200億元,有效化解農資價格上漲對種糧農民收益的影響。同時,為了進一步增強種糧農民抵禦生産經營風險的能力,今年國家將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範圍擴大到全國500個産糧大縣,明年將覆蓋全國13個糧食主産省的所有産糧大縣。這讓投保農戶真正實現了“旱澇保收”,穩定了投保農戶種糧收入預期,解決了農民種糧的後顧之憂。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