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1950他們正年輕》給我們上了一堂模範青春課

2021-09-08 17:04:00
來源:中國網
字號

  江鴻 內蒙古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內蒙古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當“內卷”成為熱詞,當“躺平”成為時尚,當“接著奏樂接著舞”成為一些人的夢想……青春應該怎麼過?面對部分年輕人的“時代之問”,9月2日上映的影片《1950他們正年輕》給出了答案——愛國、奮鬥、奉獻……這才是年輕人該有的青春!

  影片中沒有宏大的場面,也沒有刻意的煽情,有的只是質樸的個人化視角、入微的細節化呈現和在世老兵們發自肺腑的樸實化言語。但于無聲處勝有聲,這些點點滴滴積沙成塔,讓我們穿越到了抗美援朝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感受到了那一代人的光榮與夢想。影片中,26位抗美援朝老兵們用微笑彰顯了什麼是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用26段血與火的青春,演繹了什麼是砥礪前行;用發自肺腑的真情流露向我們展示了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的為國為民無私奉獻的亮麗青春。

  從老兵的經歷中悟一悟青春該有的樣子,在志願軍遺骸回家的日子裏品一品前人燃燒的青春,給我們的心靈來一場治愈之旅,我們會豁然發現,這樣的青春才是青春該有的樣子!

  愛國的青春最光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團結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上世紀50年代的一批熱血青年胸懷家國大義,在鴨綠江畔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書寫了中國人民站起來後屹立於世界東方的宣言書,鑄就了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里程碑,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掃除了中國近代以來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百年恥辱。

  每個時代都有年輕人,每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有自己的青春,變的是人,不變的是責任和使命。縱然時代再發展、再進步,“愛國、為國”是亙古不變的主題,新時代的年輕一代更應該敢於身體力行地喊出“愛國,看我們”!

  奮鬥的青春最美麗。古人講“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在任何時代頹廢絕不是生活,躺平也不是青春,盲目追星更不是年輕人該有的樣子。相信未來才能擁有現在,砥礪奮鬥才能改變命運,負重前行才能換來我們嚮往的歲月靜好。正如網民在迎接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家時評論稱,七十年了,出征時風華正茂,歸來時一捧忠骨。本來少年,此去一生。即便今天已然沒有了戰火紛飛,沒有了硝煙瀰漫,但今天的青春依然不是享樂,不是投機取巧。今天的青春同樣離不開不懈的奮鬥,和敢於犧牲的勇氣,更離不開在國家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那振聾發聵的“奮鬥,看我們”!

  奉獻的青春最奪目。我是革命一塊磚,哪需要往哪搬。抗美援朝期間,無數革命先烈舍小家、為大家,以血肉之軀換來了國家的安定,用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的豪情壯志驗證了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的真理。

  在《1950他們正年輕》中,在世的老兵讓我們看到了71年前一群“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的年輕人是怎樣放下了個人小夢想,扛起了國家大重擔。他們用“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大無畏氣概,用147個戰友只有3個活著回來的巨大犧牲給我們帶來了今天的山河已無恙。時代發展到今天,年輕的一代更應該繼承先烈們無私奉獻的光榮傳統,在社會呼喚我們的時候,能夠發自肺腑説出“奉獻,看我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新時代的年輕人應以“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為要求,用“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作理念。惟其如此,習近平總書記所希望的“堅定理想信念,培育高尚品格,練就過硬本領,勇於創新創造,矢志艱苦奮鬥,同億萬人民一道,在矢志奮鬥中譜寫新時代的青春之歌”也就必然能全面實現!(責任編輯:王鑫)

[責任編輯:張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