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跨越23年 “迷彩綠”長城洪水中屹立依然

2021-09-07 08:52: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跨越23年 “迷彩綠”長城洪水中屹立依然

  1998年,對於安徽小夥兒楊奧翔來説是個重要年份,他在這一年出生。

  在他出生前,一場特大洪水席捲全國29個省(區、市),2.23億人受災。楊奧翔的家鄉太和縣楊營村也未能倖免。他聽父母講過多次,當時大雨下了幾天幾夜,洪水吞沒了周圍所有的莊稼,楊家的土屋內有1米多深的水,隨時可能倒塌。而此時楊奧翔的母親正懷有五六個月的身孕。

  很快,當地武警官兵來了,楊奧翔的母親被兩次轉移後轉危為安。那年洪水過後,楊家誕生了一對雙胞胎兄弟——楊奧飛、楊奧翔。如今,兄弟二人都是武警河南總隊許昌支隊的戰士。父親在他們入伍前叮囑,“在部隊好好幹,記住,你們是人民子弟兵救出來的。”

  23年過去,兄弟倆已從洪水中的被救者成長為洪水中的搜救者——今年7月,他們隨部隊奔赴河南的抗洪救災一線。

  人民子弟兵又一次衝鋒在前,跳入水中築起生命的堤壩,有人想起了那首流行于1998年夏天的歌《為了誰》,也有人評論説,“98抗洪部隊回來了。”

  彼時彼刻,恰如此時此刻。洪水退去,但精神不倒;歷史奔流,抗洪精神跨越時空依然屹立。

  ---------------

  抗洪精神就是“那群奮不顧身的人”

  數千年來,中華民族擇水而居,與水為伴,也與水鬥爭,對於洪水並不陌生。但1998年那場特大洪水還是衝垮了不少人對洪水的想像。

  “連續下雨,就像天要塌了。”位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泰來縣的中國九八抗洪紀念館館長王彬記得,那年溫順了10多年的嫩江突然“瘋”了起來,干支流水位暴漲。8月的一天,泰來縣大興鎮大堤開堤,洪水呼嘯而至,“沒幾個小時就淹了全部莊稼”。

  不只是嫩江,松花江也發生超過歷史紀錄的特大洪水,長江發生繼1954年以來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先後出現8次洪峰,宜昌以下360公里江段和洞庭湖、鄱陽湖的水位,長時間超過歷史最高紀錄……

  災情當前,在黨中央的領導和指揮下,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緊急行動起來,特別是受災省區的廣大幹部群眾同前來支援的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一起,在長江、嫩江、松花江、珠江流域與洪水展開了一場殊死搏鬥。

  一聲令下,全國30余萬人民子弟兵緊急馳援,從堅守荊江大堤到搶堵九江決口,從會戰武漢三鎮到防守洞庭湖區,從保衛大慶油田到決戰哈爾濱,在最危險、任務最艱巨的地方築起的一道道“迷彩綠”的長城。

  當年在九江抗洪一線採訪的《中國青年報》記者賀延光曾寫道:“他們的手掌流血了。他們的嗓音沙啞了。他們的雙眼熬紅了——哪兒險情大,哪就有軍人的血肉之軀……在一片嗷嗷叫的吶喊聲中,誰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咱當兵的人,就是不一樣!”

  萬千子弟兵中有一名叫李向群的小夥兒。

  他是原廣州軍區塔山守備英雄團九連的一名戰士。他主動中止休假、提前歸隊,他説:“國家養兵千日,現在正是派上用場的時候!”他隨部隊赴湖北省公安縣南平鎮抗洪搶險,報名參加搶險突擊隊、請戰最苦最累的任務。儘管發燒,儘管戰友勸阻,他堅持不下堤直至暈倒在大堤上,被送進了衛生隊。

  醒來後的他又先後兩次“出逃”衛生隊,拔掉身上的針趕赴一線,最終因極度勞累導致心力衰竭,犧牲時年僅20歲,入伍僅20個月、入黨僅8天。在生命垂危之際,他還曾在問,“大堤保住了沒有?晚上還有沒有任務……”

  16年後,新兵楊賽在入伍第一天,在新兵連學習室裏看到了全軍英模、抗洪英雄李向群的挂像,聽説了他的故事。什麼是抗洪精神?是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於勝利。在20歲的楊賽看來,這種精神從來不是抽象的詞彙,而是“那群奮不顧身的人,那群洪水來襲擋在我們身前的人”。

  在1998年抗洪救災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是寫下“生死牌”、誓與大堤共存亡的駐守武漢市江漢區龍王廟閘口的16名共産黨員,是由10余位山東沂蒙山農民自願組成的突擊隊,是在大堤上為戰士做了兩萬多碗免費拉麵的麵館老闆及其夥計,是舍小家、保大家的分洪區群眾……正如時任總書記江澤民同志當年在全國抗洪搶險總結表彰大會上所説,“從白髮蒼蒼的老人到係著紅領巾的孩子,從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到各級幹部,12億人民團結得像一個人”。

  長大了,我就成為“他們”

  正是這群人,在洪水中托舉起了生的希望。

  在湖北嘉魚簰洲灣,緊抱著洪水中一棵樹“一刻也不敢放鬆”的6歲小江珊等來了“頭上戴著五角星帽子的叔叔”,在被困9小時後被一名武警救起。“事後我才知道,光是靠近那棵樹,他們就衝鋒了4次。”如今已29歲的江珊説。

  泰來縣托力河鄉也等來了星夜奔襲而至的400多名“老虎團”的戰士。這群平均年齡不到20歲的年輕人面對大堤上300多米長的險段,持續圍堵了近7個小時。大堤上豎起醒目的標語,“抗洪抗到水低頭,堵口堵到水不流”。“一群平均年齡不到20歲的年輕人展現出了驚人的毅力和勇氣。”時任泰來縣托力河鄉副鄉長的安繼友至今對那條標語印象深刻。

  20多年過去了,這群人依舊年輕。

  今年7月,河南災情,正在家休假的楊奧翔主動提前歸隊,在火車停運的情況下轉乘兩趟汽車,“只想快點趕到,因為部隊隨時可能接到出動去救災的命令”。

  與他一同奔赴一線的還有他的哥哥楊奧飛及其戰友。巧合的是,他們在許昌市長葛市大周鎮衛生院進行搜救時,也轉移了一名即將臨盆的孕婦。“當時下著雨,水淹到了胸口。”楊奧飛記得在轉移中,有的地方水流急,“衝鋒舟幾乎要翻了”,“稍不留神,自己也可能被沖走”。好在不到1小時,這名孕婦被轉移到安全地帶。後來兄弟二人從別處得知,這名孕婦順利生産併為孩子取名為“抗抗”,抗洪的“抗”。

  因連續作戰,楊奧翔突然感冒發燒,不得不返隊治療。次日身體好轉,他申請重回救災一線,並在請戰書中寫道:“我不想當‘逃兵’!”因為在他看來,“抗洪救災沒結束,自己就下‘戰場’就是‘逃兵’”。

  楊賽也曾是一個兵,面對河南災情,“我覺得自己不能袖手旁觀”。

  於是,他跟隨一個車隊從北京前往河南災區,他告訴記者,當時他耳機裏迴圈播放著一首歌《當祖國召喚的時候》,“腦子裏浮現的是在抗洪、抗疫過程中,無數人奔涌向前的場景”。

  幾經週折,他所在的車隊將物資送達河南省輝縣市北雲門鎮;緊接著,他又輾轉新鄉,和當地誌願者一起接收、搬運來自全國各地的救災物資;衛河漫堤,他又開始裝沙袋、扛沙袋,“站在水裏,心裏只有一個想法,就是把防水堤修起來,保衛居民區”。

  那天,楊賽偶然間在一位當地居民家中看到“兩個小朋友正在沙發上安靜地看動畫片,外面的洪水好像並沒打擾到他們”,他想到了自己,“1998年那會兒,在別人的保護下,我大概也是這麼幸福地待在家裏吧。”

  23年過去,正如楊賽所説,“長大了,我就成為‘他們’。”

  “成為一個像他們那樣的英雄。”這也是江珊在被從洪水中救起後萌生的一個願望。後來,她考入鐵路警察學院,並在2014年進入武漢鐵路公安局襄陽公安處應城車站派出所工作,多次參與抗洪搶險任務,以及疫情防控工作。

  家在河南鄭州的95後姑娘張雅晶並沒想過“當英雄”,她是燕京理工學院的一名學生,看著暴雨讓自己的家鄉陷入癱瘓,“我就覺得自己肯定能做些什麼,也一定要做些什麼。”幫助當地受災嚴重的轄區居民搬運、發放救災物資,協助社區居民統計受災情況……她報名成為一名防汛救災志願者,想著“總有我能做些什麼的地方”。

  在她看來,“無災無難時,抗洪精神是警鐘、旗幟,災害來臨時抗洪精神就能給你一股向前衝的力量。”這股力量已潛移默化于中華兒女的精神血脈中,“不只是抗洪、抗疫,新一代的愛國青年哪有困難就到哪去。”

  “抗洪搶險”不只在災區

  洪水退去,楊奧飛、楊奧翔已回歸每天日常的訓練和學習,未來還有很多挑戰等著他們。當軍人是他們的夢想,入伍6年來,二人相互比拼較量,均已成長為隊伍中的專業技術尖兵。他們想在部隊“繼續磨煉自己,幹出番事業來”。

  抗洪救災志願者、退伍軍人楊賽則轉移至一個名為學術的“戰場”,切換回自己的另一個身份——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研三學生。

  他的導師曾對他説,“作為一名青年學生,我們的‘抗洪搶險’不只是在災區、在大堤上,也在學習上、學術上。”楊賽也認為,除了在災難前挺身而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還應該結合自己的身份、專業,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他期望,可以在學術上把“抗洪搶險”繼續下去,將抗洪精神在學習生活中繼續下去。

  “親身經歷了生與死的考驗,才更加懂得抗洪精神的偉大。”泰來九八抗洪紀念館講解員牟天舒曾親眼見證1998年的洪水。在她看來,弘揚抗洪精神不僅是為弘揚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於勝利的優質品格,更重要的是讓人們始終不忘初心、銘記歷史,“就像我們紀念館的船型外觀一樣,不僅寓意著黨領導人民抗擊洪水、戰勝洪災,更代表了我們將乘風破浪走向輝煌的未來。”

  牟天舒未來想要做的,就是把歷史講給更多人聽,讓抗洪精神一代一代傳下去。

  在江西省九江市,今年來參觀當地抗洪紀念館的人分外多。該紀念館負責人、九江文旅元和資産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譚小添告訴記者,僅在今年暑假,九江市就有8000余名中小學生來參觀。

  “孩子們雖然並沒有親身經歷過抗洪搶險,但不影響他們被感染、感動。”譚小添説,自己正在上小學的女兒主動報名成了紀念館裏的一名“紅領巾講解員”,在她看來,“這大概就是抗洪精神的一種傳承。”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慶玲 見習記者 韓榮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