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改革再啟程,創新的手腳如何盡情施展

2021-08-24 17:06: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上千元的設備,要提供詳細的預算,有時還要提供多家廠商調研證明。”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教授范益波在申請科研項目時,常常在事無巨細的項目預算上耗費大量精力。8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把《意見》一條一條看下來,他讚不絕口:“這次改革措施力度大,指導性強!不拘于‘瑣細小節’,可以將能量更聚焦在科研上。”

  此次公佈的《意見》,包含7方面25條“硬核”舉措。條條指向科研經費管理改革進程中的經年頑疾,字字回應一線科技工作者的核心關切,目標清晰明確——管好用好科研經費,釋放自主權,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産出更多高品質科研成果。

  好政策來了,真落地,見成效,還需假以時日。實踐中的檢驗、摸索、完善必不可少;老問題需要解多久?新問題會不會疊加?讓鬆開的手腳盡情揮舞,舞出科技創新的新圖景,自立自強的新高度……改革在路上,還有很多需要我們繼續凝聚破題的智慧。

  工作人員在重慶潤際遠東科研創新實驗室內做研究。新華社發

  《意見》出臺,哪些“束縛手腳”的問題迎刃而解

  “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經費使用自主權”;

  “擺脫‘找票’‘貼票’,減輕科研人員報銷負擔”“用於‘人’的費用可達50%以上”……

  記者梳理政策文件發現,近年來,針對科研經費管理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改革在持續進行。

  2014年,《關於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公佈,對科研項目資金管理作了進一步規範,提出“不得在預算申請前先行設定預算控制額度”。

  2016年,《關於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提出堅持“放管服”結合,進一步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

  “2016年的科研經費改革解決了經費管理過程中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大家一直擔心的‘每年經費來得遲,收得早’的問題。”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副院長陳填烽説。

  2019年起,在批准資助的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中試點實行“包乾制”,給予項目負責人更大的自由度,中國礦業大學安全工程學院教授翟成是第一批受益“包乾制”試點的科研人員,“科學研究是動態變化的過程,可能當時預算中沒有的設備也會變成‘剛需’,科研經費使用不靈活會帶來很多麻煩,‘包乾制’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翟成説。

  改革行至今日,尊重科研規律,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的經費使用自主權;“有錢可以發”、“有錢應該發”、防止“有錢發不出”,前所未有的激勵力度等成為此次《意見》的最大亮點。

  復旦大學科研人員展示用於編織的發光纖維。新華社發

  “對項目承擔單位和科研人員的激勵力度加大,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很有助力。”西華大學科技處處長郎方年説,科研工作的關鍵在“人”,智力付出也是勞動,對有能力的科研人員進行績效激勵,可以促使更多高品質成果的産出。

  與此同時,針對科研人員最頭疼的問題,《意見》提出要減輕科研人員事務性負擔,全面落實科研財務助理制度。范益波認為,將更多的時間、精力放在科研上,減少不必要的消耗,可以讓自己更沉下心來做科研。當然,他也很期待科研經費報銷數字化、無紙化時代的早日到來,“現在電子發票開具也很方便,運用新手段開啟線上報銷,不僅少了很多‘麻煩’,還可以節約能源。”

  三年前,翟成就為自己帶領的科研團隊配備了科研財務專職工作人員,負責處理日常報銷事務。他説此次新財政政策和財務制度出臺後,會第一時間學習,“科研財務專職工作人員了解財務問題更加全面,我們不懂的都會請教他,將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能夠高質高量高效完成各自分工。”

  “財務相關工作,團隊成員可以分工完成,但之前苦於無法對這部分工作進行工作量評定,也沒有渠道支付相關報酬。”廣東省科學院院長廖兵看到《意見》把“科研財務助理制度”納入考慮範疇,認為此舉將解決自己多年的煩惱。“‘科研財務助理制度’在落實時,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靈活應變。”廖兵説。

  改革落地,哪些政策需細化

  “科研經費管理改革真正造福于科研人員,還需要進一步落地落實落細。”廖兵表示,“科研單位要在《意見》指導下,做好本土化制度細則的制定工作,既要保障科研人員的最大自主權,又要保證制度行之有效。”

  顯然,科研經費管理“鬆綁”後,如何用好政策,避免可能出現的後續問題,一系列有針對性、具前瞻性的政策分解、演化已然需要提上議事日程。

  在政策過渡期,如何做好充分準備,進行高效銜接?中國礦業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冉進財認為,這需要上級主管部門儘快出臺相應科研計劃的相關政策,明確新政策的追溯期,為目前大批量開展績效評價的項目提供政策依據。

  《意見》公佈後,有人産生疑問:給予科研人員管理經費較大自主權,是否會造成科研經費濫用?對此,郎方年表示,科研人員能力的激發,需要寬鬆的環境、長時間的投入、良好的生活條件,“首先社會需要對科研人員給予更多的信任,對科研人員進行科學家精神和科研誠信的教育,讓科研人員具有自律意識,同時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也很有必要”。

  如何改進監督檢查方式?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萬勁波認為,加強審計監督、財會監督與日常監督的貫通協調,既要為創新主體和科研人員“鬆綁激勵”,增強改革的獲得感;又要“堅守底線”,明晰科技經費監管“紅線”,對科研不端、違規、違紀和違法行為進行追責和懲戒,對盡職無過錯的科研人員免予問責。

  在清華大學天津高端裝備研究院表界面微納技術研究所,實驗人員在工作中。新華社發

  推進《意見》實施,絕非一日之功。“這需要財務、人事、審計、紀檢監察等相關部門的協同配合,做好制度銜接。”廖兵説。

  此外,本土化也是科研經費管理改革落地的重要環節。對此,成都醫學院科研處處長張濤認為,提前行動很重要。“相關部門要廣泛調研,制定出符合學校的管理條例,一旦相關國家政策完善,即可執行新政策,但要加強培訓,政策宣講。”

  “《意見》公佈後,我們立即啟動相關管理辦法的修訂工作,主要涉及調整直接經費開支範圍和標準、調整預算和執行、調整間接經費分配比例與用途、制定結余經費統籌使用新辦法、調整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方式和比例、制定單位內部科研經費審計與監督新辦法等六個方面的內容。”南華大學科研與學科建設部部長劉永告訴記者。

  科研經費管理改革的目的是讓科技工作者多出好成果。如何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激勵力度,鼓勵科技工作者産出更多高品質成果?“目前的項目申報更多是在評審及立項的審核上,對於項目立項之後的執行、整體産出、投入産出比等情況,則關注較少。建議在未來科技發展政策的設計上,加大對這一塊的考核,讓廣大科研工作者更加全力以赴地完成好每一個科研項目。”陳填烽認為,通過績效激勵是有效途徑,在當前基礎上可以加強投入産出比的考核及相關政策的制定。

  成果産出後涉及權益分配,如何深化科技成果權益改革?萬勁波表示,在持續優化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制度體系的基礎上,可以加大相關法律法規政策體系的系統銜接、配套落實、統籌推進和細化實施。“具體來説,一是鼓勵和保障多渠道獲得科技成果轉化收益;二是確保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獲得相應的收益;三是擴大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的主體受益面;四是拓展個人所得稅優惠的科技成果覆蓋面;五是明確工資總額相關法律規定的實施細則。”

  政策“鬆綁”,好成果何以競相綻放

  “讓自己的研究頂天立地,上書架也上貨架,是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作為80後青年學者,陳填烽一直致力於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意見》提到要加大對民間資本的吸引,對我們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讓自己的研究具有時代價值,解決目前社會發展中碰到的瓶頸,是科研人員要著重去思考的問題,不能為了科研而科研。”

  為充分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不斷改善科技創新生態,不少科研單位已經在《意見》指導下展開了相應改革。重慶市畜牧科學院科技管理處處長鐘正澤談到他們的兩項舉措:“一是優化科技獎勵政策,重點獎勵重大(要)成果、項目,弱化論文獎勵;二是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提高科研項目績效支出預算比例。”

  “我們擬出臺《學科建設獎勵辦法》和《間接經費績效獎勵辦法》,針對不同類型的項目,制訂相應的成果評價指標體系,根據評價結果,進行差異化績效獎勵。”劉永説。

  讓科研經費為有價值的科研成果服務,需要在“價值觀”上下功夫。

  冉進財認為形成“不養懶漢但寬容失敗”的科研文化氛圍很重要,“學校要改變對科研項目的考核要求,核心在科研項目研究成果考核,強化成果應用價值和理論水準,而非科研項目和成果數量指標”。

  “得益於科研經費的‘鬆綁’,在往後的科研工作中,我們可以根據每個項目的進展情況,根據形勢及市場的變化,對項目的技術方案、執行路線、研究內容做動態調整,而不用太過分擔心費用預算的問題。”陳填烽表示,根據項目進展動態靈活調整項目的實施,對科研成果産出的效率提升有幫助。

  “‘鬆綁’後,我也可以沉下心去搞研究了,希望可以真正輸出好成果。”陳填烽説。

  在利好的政策條件下,如何將技術更好的應用於社會,服務於産業,也成為很多科技工作者正在思考的問題。

  “《意見》高度重視科研經費使用的科學性,進一步理順了‘放’‘管’‘服’的關係,對釋放科技人員創新潛力意義重大。”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尚慶茂表示,《意見》提出改進結余資金管理,這一舉措可以讓科研經費使用更加高效,也有助於科研人員適度的自主深入研究。

  東南大學高分數據研究中心主任張競慧表示,自己一直參與的是與企業聯合的項目研發,研發的成果主要集中于企業的實際需求,對於成果應用來説,能夠産生一定效果,但普適性的欠缺,導致無法在更多行業産生效果。“今後也會將自己科研方向的選題、研究領域更加緊密地與國家重大戰略相結合,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相關産業相結合,瞄準行業的痛點,産業的‘卡脖子’技術。”張競慧説。

  【連結】

  用好科研經費,他們還有這些疑慮

  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有了新變革,省級科研經費、橫向課題經費等管理如何跟進,進行相應的調整?

  科研經費政策“鬆綁”,如何把經費給到真正具有創新思維和能力的人身上?

  此次科研經費改革提到“拓展財政科研經費投入渠道”,如何吸引民間資本支援,從而完成科技成果轉化?

  科研經費監督檢查的新方式、新手段如何真正實現落地?

  如何協調“鬆綁放權”與“守住底線”的關係,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亂?

  一些科研助理可能隨項目完成結束聘用,未來他們的身份待遇等問題如何解決?

  審計監督、財會監督與紀檢監督等多個部門,如何協同推進政策落地?

  《光明日報》( 2021年08月24日 08版)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