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北京精準普法推動“以案釋法”從有形到有效

2021-08-02 10:02:00
來源:法治日報
字號

  北京精準普法推動“以案釋法”從有形到有效

  □ 本報記者 黃 潔 徐偉倫

  □ 本報實習生 胡婧涵

  “民法典是什麼?”“民法典和我們有什麼關係?”……不久前,一場面向社區小朋友的普法講座在北京市西城區天橋社區創新教育基地舉行。主講人是來自中央財經大學法律援助協會的8名學生,別看他們年齡不大,普法技巧卻一點不差,現場問答、案例講解,讓在場的小朋友和家長聽著故事就産生了對民法典的濃厚興趣。

  從法學專家到普法志願者,從法官、檢察官、行政執法人員到執業律師,北京的“以案釋法”宣講團隊伍近年來不斷壯大。據了解,“七五”普法以來,北京著力打造“以案釋法”首都普法品牌,以專業項目的方式進行推進,整合資源、擴大隊伍,以摸底研判、大數據分析等手段精準定位群眾法治需求,打造了社區(村)“下單”,司法局“派單”,普法服務團“接單”,百姓“評單”的“訂單式”管理、“平臺式”普法新模式。

  會聚人才打造普法品牌

  這個夏天,海澱區“法之聲”普法宣講團格外忙碌,不久前,宣講團成員走進海澱區北下關街道,為不同社區居民們送上多場以“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為主題的普法課堂。宣講員圍繞繼承、遺囑、婚姻家庭、侵權責任等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問題,用辦理過或遇到過的真實案件為居民釋法説理,現場解答法律疑問。

  在場不少上了年紀的老齡居民,對學法這件事興趣盎然。“宣講團的老師講得太好了,感覺就是在聽故事,聽完故事法律知識也學會了。”大爺大媽們説,每隔一段時間,社區裏就會組織類似的普法活動,只要有空他們都願意來聽。

  在海澱區,這樣的普法模式和學習氛圍已司空見慣。記者了解到,從2015年起,海澱區整合全區法律資源,選拔優秀人才充實普法宣講隊伍,組建起“法之聲”“以案釋法”宣講團。“七五”普法期間,這支隊伍不斷擴大,一方面,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等知名高校的法學專家加入,為普法提供專業支援;另一方面,通過紮實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吸納區法院、檢察院及各行政執法單位推薦的優秀法官、檢察官、行政執法人員加入,

  加上區域內的律師和司法助理員等專業力量,共同建起一支高素質、高水準、高凝聚力的宣講團隊,還涌現出“普法姐姐”李志平、“空中飛人”石慧傑等一批“明星”宣講員。

  海澱區“法之聲”以案釋法宣講團是北京在“七五”普法期間高品質開展“以案釋法”工作的一個縮影。據了解,從2018年起,北京市決定將“以案釋法”活動打造成首都普法品牌,並設立專項活動,不僅編制專門經費預算,安排專門機構負責運作,還整合全市的村居法律顧問資源,組建起一支由400多名律師參加的“以案釋法”律師宣講團,成立當年就深入社區(村)、商務樓宇、企業開展了超過1200場普法活動,品牌影響力由此樹立。

  精確發力引導規範運轉

  在海澱區司法局普法與依法治理科副科長張安靜的辦公桌上,記者看到兩本案例集——《海澱區法之聲以案釋法宣講團案例集》和《海澱區以案釋法案例集》。書中按照婚姻家庭、遺産繼承、老年人權益保障、鄰里糾紛等類型設立篇章,集納60多個經典案例和分析講解。“這只是我們整理出的很少一部分。”張安靜告訴記者,海澱區司法局要求宣講團成員每年都要準備3個故事,一個口頭講述,兩個配合PPT講解,然後篩選其中優秀內容進行反覆打磨後彙編成冊。

  據張安靜介紹,“法之聲”宣講團所有的宣講內容都採取“點單式”,問需於民,老百姓需要哪方面的法律,就找哪方面的專家,用群眾聽得懂的大白話來普法。目前,已經整理了220多篇宣講稿,彙編而成的案例集也發給全區650多個社區(村)。

  案例徵集已經成為北京“以案釋法”工作的重要一環。記者從北京市司法局了解到,市司法局會定期向各區司法局及市屬各司法、行政執法單位徵集“以案釋法”案例,挑選具有典型意義、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案例,在網站和微信微博平臺上向社會發佈。同時重點引導行政執法機關在執法辦案過程中,結合處置實際案例宣講法律。

  在“以案釋法”律師宣講團成員手中,有一套規範的模板“教材”,其中內容都是市司法局徵集到的優秀“以案釋法”講義。“‘以案釋法’宣講核心在於效果,因此我們要求參加宣講的律師要提前準備課件,根據不同主題、不同地區、不同受眾進行個性化設計,精準滴灌而不是大水漫灌。”北京市司法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説。

  科學研判精準對接需求

  居住在朝陽區的張女士最近無意中發現,美團外賣App中增加了民法典板塊。通過互動答題完成消費糾紛部分的學習後,張女士找到了解決理髮卡退費難題的法律依據。

  張女士學法的平臺正是朝陽區司法局推出的“電商+普法”新模式,瞄準的是與百姓生活最為密切的民法典宣傳。據了解,今年5月開始,北京在全市範圍內開展了為期5個月的“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系列主題活動,線上上線下掀起了民法典學習的熱潮。

  “七五”普法以來,定位精準化、供給體系擴大化已成為北京“以案釋法”工作的突出特點。2018年開始,北京市司法局便聯合市委社會工委、市農委、市婦聯等單位,摸底研判基層群眾、不同群體的法治需求,在此基礎上建立“以案釋法”工作臺賬。隨著線上普法平臺的廣泛應用,市司法局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官方網站和微博、微信等平臺的粉絲數量、閱讀量進行分析研判,評估網際網路相關用戶的法治需求和關注熱點,為精準普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七五”普法期間,“以案釋法”宣講團走進北京市街鎮社區、機關單位、學校軍營、企業樓宇,回應群眾的法治需求,以“點單式”宣講模式解決法治宣傳教育所面臨的供需匹配問題,不斷提升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實效。同時,“以案釋法”工作始終緊密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圍繞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及時調整宣講內容。在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期間,“以案釋法”重點內容調整為宣傳拆遷、環境保護類法律法規;2018年憲法修正案發佈後,每次的宣講都會適當加入憲法元素;疫情防控期間,圍繞傳染病防治法、突發事件應對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內容遍佈線上線下,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營造了良好法治氛圍。

  據了解,“七五”普法以來,北京市堅持以“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為抓手,以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個性化的法治需求為目標,成功打造了“訂單式”“外賣式”普法平臺,全面推動“以案釋法”邁上新臺階。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