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2021-07-27 18:44: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光明論壇溫故】

  作者:王海英(北京體育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習近平主席在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指出:“生態治理,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我們既要有只爭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堅守。”

   “道阻且長”出自《詩經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逆流而上追尋佳人,道路艱險又漫長;順流而下去尋覓,佳人似在水中央。“行則將至”出自《荀子修身》:“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説的是君子修身必須不休不輟,若不積極作為,再近的路也走不到,再小的事也辦不成。“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意為雖然任務艱難,但只要持續努力,就將實現目標。這表達了中華民族堅忍樂觀的人生態度,揭示了中華文明“內在超越”的文化特質,為人類未來發展指明瞭前進方向。

   堅忍樂觀、直面困難是中華民族的寶貴品質之一,其文化源頭可以追溯到《易傳象傳》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健動不息是中國文化對世界的理解,更是中華民族對自身的要求。對比古希臘和基督教文化的“天神盜火”“諾亞方舟”,中華民族貢獻了“鑽木取火”“大禹治水”“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等截然相反的文化理念。這些理念反映了中華民族積極內求、依靠自身力量走出困境的勇敢決絕和堅忍不拔,表達了用樂觀和希望面對危機和挑戰的生活態度。在5000多年的文明歷程中,中華民族同世界很多其他民族一樣,歷經種種磨難,甚至遭遇亡國滅種的危機。面對這些苦難,中華兒女沒有選擇退縮和依賴,而是在百折不撓中摸索奮進,戰勝了無數艱難險阻,使中華民族的血脈和文脈生生不息延續至今,成就了世界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形態。

   堅忍樂觀的寶貴品質源自中華文明“內在超越”的文化特質。“內在超越”不同於外在的、形式上的超越,它不以神靈啟示為引領,不以佔有外物為目標,更不以知識論的立場審視世界和人自身。“內在超越”把宇宙看作一個連續性的整體,以對人性的肯定和信任為基礎,通過人的自我提升趨向人格完善,在天人合一中揭示宇宙意義。在這一文化傳統中,作為天地之靈明的人才是意義所在,人的使命就是在積極行道中實現人的價值,在自我超越中實現境界提升。馮友蘭先生把人生境界劃分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4個層次。按照這一説法,成就道德人格,進而獲得天地境界才是君子的理想追求。道德修養即把人性之善彰顯出來,這就是《大學》所講的“明明德”;這一彰顯過程應在助推他人和萬物中實現,這就是《中庸》所講的“讚天地之化育”。將“道德心”上升為“宇宙心”,君子憑藉一己之力助推萬物各是其所是,即可達到與天地比肩的至高境界。這種“內在超越”的理念給人希望、催人奮進,使人通過承擔天地職責彰顯人性的高貴與尊嚴。

   “內在超越”的文化理念並非抽象玄思和樂觀假設,它有其堅實基礎和實現路徑。《大學》給出了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養方法。人的道德本性首先需要在真實無妄的良知中保持,其次還要在家族生活的倫理關係中體現,最後更要在為家國民族的擔當中、為庶民百姓的造福中實現。這正是實現“內聖外王”理想人格的現實路徑,不僅君子對天地蒼生懷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而且普通人也安守本分承擔各自職責,無論順境逆境都積極有為。這就形成了中華民族堅忍樂觀、自強不息、勇於擔當、立意高遠的獨特精神風貌。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如今人類發展正處在關鍵的十字路口,面對世界各國各領域的複雜衝突,我們究竟應該何去何從?從歷史經驗和邏輯推理來看,各國人民只有相互尊重、開放合作、互利共贏,才能避免走向自我毀滅。然而,面對眾多差異和利益紛爭,這顯然是一條異常艱難的荊棘之路。《論語》中曾子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承繼中華文明的中國共産黨人,在近現代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和社會進步中,表現出偉大的擔當精神,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在人類未來發展中,還應繼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各國政黨作為推動人類進步的重要力量,亦應跳出自身的利益和視野,放眼人類之事、承擔宇宙之責。雖道阻且長,但行則將至。如果各國政黨緊密合作,擔負起為人類謀進步的歷史責任,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那麼人類就一定會有光明的未來。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