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在中國,奧林匹克運動將迎來"從高峰到高峰"的時刻

2021-07-22 08:56: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北京冬奧會進入倒計時200天

  相聚“雙奧之城” 共赴冰雪之約(冬奧足音)

  7月19日,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北京2022冬奧會倒計時牌的數字跳動到“200”——還有不到200天,全世界的目光將聚焦中國,奧林匹克運動將迎來前所未有“從高峰到高峰”的時刻。一屆里程碑式的冬奧會越來越近。

  自從2015年7月31日,北京攜手張家口獲得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舉辦權。6年的時間過去了,冬奧會籌辦工作已進入全力衝刺、全面就緒、決戰決勝的關鍵階段。

  競賽場館建設完工,並經過了測試活動檢驗;兩地三賽區交出冬奧會籌辦和本地發展兩份優異答卷,區域協同發展邁上新臺階;“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美好願景漸成現實,民眾期待奧運、參與奧運的熱情與日俱增……

  籌辦衝刺 履行承諾

  北京奧體中心南側,林立的樓宇組合成中國傳統的三進院落風格——這裡是北京賽區冬奧村,是賽時各個國家和地區運動員在北京的“家”。

  北京冬奧組委奧運村部部長、北京冬奧村(冬殘奧村)場館運作團隊主任沈千帆介紹,冬奧村居住區已全面完工,場館運作團隊于5月正式進駐運作。

  “我們要不斷完善細化各項籌備工作,用優質的服務為選手留下獨特的‘冬奧記憶’。”沈千帆説。

  從冬奧村到各類競賽和非競賽場館,一座座冬奧場館成為新的城市地標。在“綠色、共用、開放、廉潔”辦奧理念的引領下,一項項承諾正在成為現實。

  今年4月,“相約北京”冰上測試活動舉行。10天的時間裏,5個場館舉行了7項賽事,超過4400名工作人員合作完成了一次跨領域、跨場館的實戰考驗:有著50多年曆史的首都體育館改造後首次亮相;實現籃球、冰球兩個項目場地轉換的五棵松體育館推出了一系列轉播“黑科技”産品,讓人們對科技冬奧有了更直觀的感受;新建場館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完成了速滑比賽首秀,最先進、環保的新型二氧化碳制冰系統,造出了“最快的冰”……

  對標賽時要求,北京冬奧會籌辦正在全面穩步推進,落實“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要求,與時間賽跑,向目標衝刺。

  中國元素 創新表達

  北京冬奧會日益臨近,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在冬奧舞臺綻放,講述著動人的中國故事。

  7月17日,北京2022官方特許商品旗艦店熱鬧非凡。一台個性化徽章製作機格外引人關注,只要通過簡單的操作,就能將個人形象鐳射到冬奧主題徽章上,得到一枚有特殊紀念意義的“專屬定制”徽章。當日,由北京冬奧組委主辦的“北京2022奧林匹克徽章文化周”正式啟動,北京2022徽章交換中心也同時亮相。

  小小徽章是珍藏奧運記憶的重要介質,具有中國特色的奧運徽章,展示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北京冬奧組委市場開發部部長樸學東介紹,北京2022徽章交換中心是歷屆奧運會中開放時間最早、也將是持續時間最長的官方徽章交換中心,將為奧林匹克徽章交換文化帶來新的活力。

  從形象設計到場館建設,中國文化在冬奧舞臺得到了嶄新的呈現與表達: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的賽道猶如一條巨龍,蓄勢待發;國家跳臺滑雪中心形似中國傳統飾物“玉如意”,勾勒出中國古典之美。“中國風”托起“奧運范”,一座座令人讚嘆的冬奧場館正靜待大幕開啟。

  2020年,北京冬奧組委相繼線上上公開徵集獎牌、火炬和制服裝備的視覺外觀設計方案,賽會色彩系統和核心圖形也在這一年發佈;源於篆刻藝術巔峰“漢印”的30個“小紅人”生動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並成為冬奧史上首個動態體育圖標……

  今年2月4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火炬——“飛揚”正式發佈。火炬以祥雲紋樣“打底”,自下而上從祥雲紋樣逐漸過渡到剪紙風格的雪花圖案,如絲帶飄舞。火炬交接時,兩個火炬的頂部可以緊密相扣,象徵著不同文明交流互鑒,讓世界更加相知相融的冬奧願景。

  著眼未來 樹立標桿

  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是第一屆從申辦、籌辦到舉辦全過程踐行《奧林匹克2020議程》的奧運會。打開《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産報告》,一幅更綠色、更現代、更美好的未來畫卷徐徐展開。

  北京冬奧會最大限度利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場館遺産——“水立方”變身“冰立方”,五棵松體育館只需6小時就能完成“冰籃轉換”;國家體育館、首都體育館通過升級改造,具備冬夏項目雙向轉化能力。

  新建場館在規劃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到賽後利用——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預留大眾體驗出發口;國家跳臺滑雪中心“雪如意”的“柄首”,賽後將用於舉辦會議會展、接待旅遊觀光。

  不僅如此,國家速滑館等4個冰上項目場館採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碳排放趨近於零;延慶賽區生態修復工作按計劃完成,體育設施同自然景觀和諧相融……“可承受、可收益、可持續”的奧運改革理念貫穿冬奧籌辦始終,被國際奧會主席巴赫盛讚為“奧運新標桿”。

  上世紀初,中國人自主設計建造的第一條鐵路連通京張。百年後,最高時速350公里的京張高鐵在崇山峻嶺間呼嘯而過,在兩地三賽區構建起“一小時生活圈”;以前從北京去崇禮滑雪要3個多小時,現在不到1個小時就能抵達;來自張家口的風電、光伏電通向北京,冬奧場館實現“綠電”全覆蓋……“環境正影響、區域新發展、生活更美好”的目標正在實現,民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實實在在,對冬奧會的支援和期待與日俱增。

  冰雪熱情 加速傳遞

  帶動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是北京攜手張家口申辦2022年冬奧會時向國際社會做出的鄭重承諾。隨著冬奧會腳步臨近,中國冰雪運動的火炬正在向更廣闊的地域傳遞。

  由北及南,溜冰滑雪蔚然成風;從冬到夏,群眾體育熱潮漫卷。在河北,冰雪運動進校園全面推進,近2萬名中小學體育教師接受冰雪項目培訓,為農村學生發放10萬雙輪滑鞋。在上海,短道速滑、花樣滑冰世錦賽和“上海超級杯”等冰雪運動賽事培養出一眾冰迷,賞冰樂雪成為新時尚。在黑龍江,冰雪運動成為塑造城市品牌、拉動經濟增長的“銀色名片”。

  冰雪裝備産業駛上“快車道”。截至2019年,全國各地在建、擬建的冰雪裝備器材産業園區和小鎮接近20個,其中河北省就有9個;冰雪旅遊相關産業生機勃勃,2020—2021雪季全國冰雪旅遊人次超過2.3億,旅遊收入超過3900億。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為世界體壇蒙上陰影,但冬奧籌辦的腳步始終未停,彰顯出中國言出必行、一諾千金的大國風範。今年10月,冬奧籌辦將轉入賽時運作階段——舉辦冬奧會測試賽,開展跨賽區綜合演練,發佈賽會口號和獎牌樣式,開展聖火採集與火炬傳遞活動,確定開閉幕式整體方案……北京冬奧會的宏偉拼圖,將越來越完整地呈現給世界。

  期待2022,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鑒,“綠色、共用、開放、廉潔”的辦奧理念與“和平、友誼、進步”的奧林匹克宗旨交相輝映,更加自信、開放的中國向世界發出盛情邀約。

  季 芳 孫龍飛 李 洋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