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偉大歷程 輝煌成就”系列專家談】夯實“三大”基石 賦能“十四五”數字鄉村發展

2021-06-26 13:11:00
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
字號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數字鄉村建設。2018年,我國提出實施數字鄉村戰略。隨後,數字鄉村被明確為我國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和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2020年,我國數字鄉村建設加快推進,浙江、江蘇、廣東、湖南等省份出臺數字鄉村發展政策文件,117個縣(市、區)入選國家首批數字鄉村試點地區。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構建面向農業農村的綜合資訊服務體系,建立涉農資訊普惠服務機制,推動鄉村管理服務數字化”。“數字鄉村”是“數字中國”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結合點,也是勢在必行的有效手段,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數字鄉村建設有助於發揮數字優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激發鄉村內生發展動力和鄉村綠色發展活力,彌合城鄉數字鴻溝,釋放數字紅利,推動中國經濟增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我國各地區、各部門的認真貫徹實施下,我國數字鄉村發展態勢和成效良好。《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提出“到2025年數字鄉村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因此,“十四五”期間數字鄉村建設尤為關鍵。政策、技術和人才可視作數字鄉村建設的三大基石,發展數字鄉村需要在這三方面綜合發力。

  數字鄉村發展取得良好成效

  根據《中國數字鄉村發展報告(2020年)》和《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顯示,數字技術正與農業農村深度融合,農業新産業新業態競相涌現,我國數字鄉村建設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鄉村數字治理水準不斷提升。網路技術、數字技術日益融入鄉村治理,有益推動著數字鄉村規劃設計和鄉村網路文化發展等,鄉村治理的運作模式呈現出網路化、數字化特點。“網際網路+”在農村黨建、政務服務、教育、醫療、金融、旅遊等方面得以進一步快速延伸和深化應用,提升了鄉村治理的工作效率效能,以及精準化程度和數字化水準。

  二是農業生産數字化水準持續提高。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資訊技術的融合應用下,我國數字鄉村的發展帶動了農村現代農業生産方式的變革與實現、農業産業結構的優化、農業生産的自動化與智慧化水準的提升。

  三是鄉村資訊服務持續優化升級。依託網路技術、生物技術等,鄉村在數據資源建設、數據管理與服務、市場資訊分析等方面的資訊服務能力得以提升,鄉村金融、農産品市場、民政、就業、社保、醫保等方面資訊服務提檔升級、日趨完善;鄉村居民的消費、學習、支付、身份認證、諮詢、申請、産品行銷等方式走向網路化、移動化、便捷化、高效化。

  夯實數字鄉村發展的三大基石:政策、技術與人才

  政策是數字鄉村科學發展的重要保障,為數字鄉村發展指明瞭方向;技術是數字鄉村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加速引擎,創造和培育了數字鄉村發展的新機遇、新途徑、新模式;人才是引導鄉村治理和構建數字鄉村新發展格局的智力保障。

  夯實政策基石:形成數字鄉村發展的引領力和保障力。一是完善數字鄉村發展政策,有序強化制度保障。加強政策引導,出臺多項政策支援農業農村發展;加快農村電商與鄉村物流的佈局,推進“網際網路+農産品”出村進城;結合鄉村資訊化、數字化基礎設施現狀,因地制宜制定精準的優惠政策與專項扶持資金項目。二是深化政企長效聯合機制,有效推進建設進程。農村地區應以政策為導向,開展與涉農網際網路企業等的合作,發揮企業人才、資金、技術等優勢,出臺相關支援政策,建立長效的政企合作方式。三是制定科學評估測度策略,高效監測建設品質。政府部門需要因村施策,科學評估不同地區的數字鄉村發展需求、發展目標、發展模式、發展進程,以評估促發展,為數字鄉村建設保速保質。

  夯實技術基石:形成數字鄉村發展的推動力和創新力。一是發揮資訊技術強大優勢。利用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深入融合農村的生産、教育、醫療、環境等,讓農村數據“上雲”,讓廣大鄉村和農民充分共用數字經濟的發展紅利。二是打造鄉村治理數字平臺。依託鄉村治理數字化平臺,記錄並可視化呈現鄉村資訊,整合鄉村內外資源,實現數據共用,釋放數據價值,依託數據驅動開展科學規劃和高效管理,精準地解決農村發展問題。三是開發鄉村特色發展模式。尊重鄉村特點及其資訊化發展規律,因地制宜分類別、分階段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實行差異化推進戰略,協調分配要素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避免盲目或重復建設。

  夯實人才基石:形成數字鄉村發展的凝聚力和執行力。一是培育基層專業數字人才隊伍。一方面,推動基層政府人才轉型,可通過在政府內部培養數據技術相關專業人才,調整人才結構,合理保障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人才待遇,為推進政府數字化轉型提供人才基礎;另一方面,盤活存量、培訓農村現有人才,充分發揮農村現有人才的特長,加大農村電商人才的培養力度,提升基層幹部、鄉村教師、農民企業家等群體的數字技術運用能力。二是利用社會資源優化人才培訓。開展校企聯合,利用高校教育資源和企業的技術資源,面向農村不同群體及其需求,開展多種形式的業務培訓和專業技能指導;注重培育模式,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職業教育、社會教育的綜合力量,圍繞數字資訊的採集、鑒別、利用、分析等能力,打造全方位、多主體、多元化的培育模式。三是注重從農民群體中培養人才。農民是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力量,培育新型農民,從農民群體中培養人才可以有效激發農民的內生動力和推動實現鄉村人才振興,推動數字鄉村發展需要讓農民能用、會用、善用各種技術惠民服務,讓智慧手機和電腦成為農民發家致富的“新農具”。

  在黨中央部署實施的數字鄉村戰略指導下,各省正在積極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數字鄉村發展之路。展望未來,為了有序推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數字鄉村的建設需要聚焦“三農”,在適應“三農”特點、滿足“三農”需求的基礎上持續服務“三農”發展;需要在積極推進鄉村數字化轉型的同時,持續推進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農村數字經濟的産業化、農村治理的精準化和農村數字資源建設的一體化;需要學習借鑒全球數字鄉村發展態勢,探索我國數字鄉村發展路徑,評估數字鄉村發展成效,總結數字鄉村建設經驗,構建科學、高效、綠色、安全的數字鄉村建設格局,讓數字鄉村賦能鄉村振興戰略和數字中國戰略的實施。

  作者:李春秋(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講師、北京師範大學農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