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百年初心為人民而跳動

2021-06-26 10:34: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

  “我相信,到那時,到處都是活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歡歌將代替了悲嘆,笑臉將代替了哭臉,富裕將代替了貧窮。康健將代替了疾苦,智慧將代替了愚昧……”這是1935年,在中國革命最為艱難的歲月,方志敏在獄中對未來中國的期許。

  新時代的中國,正如先輩所願——“雄安新區畫卷徐徐鋪展,天津港蓬勃興盛,北京城市副中心生機勃發,內蒙古大草原壯美亮麗,河西走廊穿越千年、歷久彌新,九曲黃河天高水闊、雄渾安瀾,黃浦江兩岸物阜民豐、流光溢彩……祖國各地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

  我們黨的一百年,是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的中國共産黨,歷經風雨淬煉,一路披荊斬棘,引領中國人民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奮鬥讚歌,引領中華民族迎來了宏偉壯闊、無比光明的復興前景。

  為人民而生

  近代中國,山河破碎。這個曾經創造了燦爛文明的古老國度,在面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時陷入徬徨。身處歷史的十字路口,萬千志士一次次灑熱血以求索,卻一次次悲壯收場。

  “固然要有一班刻苦勵志的‘人’,尤其要有一種為大家共同信守的‘主義’。”歷經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求索,人們意識到,欲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須有先進理論以遵循。於是,改良主義、自由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無政府主義、實用主義等紛紛登場,時人評論:“眼前的中國,是充滿‘主義’的中國。”

  然而,不遵循社會發展規律、不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的主義,從來都只是“理論上説得通,事實上做不到”,從來都不能拯萬民于水火、扶大廈之將傾。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全新選擇。瞿秋白感嘆:“中國這樣黑暗悲慘的社會裏,人都想在生活的現狀開闢一條新道路,聽著俄國舊社會崩裂的聲浪,真是空谷足音,不由得不動心!”

  在激辯中傳播,于比較中選擇。董必武、林伯渠等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經歷過辛亥革命磨煉的“老戰士”,“總覺得不能再重復過去所走過的道路,應該從痛苦的經驗中摸索出一條新路”。與馬克思主義的相遇,令他們豁然開朗,“知道了勞苦大眾要得到解放只有推翻資本主義,知道了無産階級是革命的基本動力”,他們陸續加入了中國共産黨的早期組織。

  “無産階級”“現實的人”“讓人民獲得解放”……在人類歷史上,馬克思主義第一次把對人的關注從抽象的符號的人,轉變為具體從事物質生産活動的廣大勞動者,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場探求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它是真正的人民的理論。

  “主義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1920年,毛澤東同志在給羅章龍的信中寫道。次年盛夏,他與另外12名志同道合者赴上海、轉嘉興,投身建黨偉業。在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中,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勇擔民族復興歷史大任、必將帶領中國人民創造人間奇跡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産黨應運而生。

  自誕生之日起,中國共産黨就以人民之心為心,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踐之於行。這個新生的政黨明確宣告:要組織無産階級,用階級鬥爭的手段,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剷除私有財産制度,漸次達到一個共産主義的社會!

  自從人民的主義傳入中國、人民的政黨登上歷史舞臺,“‘人’的地位被發見了,群眾的力量被認識了”,民族復興曙光初現。

  因人民而興

  “為什麼要革命?為了使中華民族得到解放,為了實現人民的統治,為了使人民得到經濟的幸福。”1925年12月,毛澤東同志在《政治週報》發刊詞中宣稱。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作黨的十九大報告時開宗明義指出。

  風雨如磐不動搖,百年初心終不改。

  初心使命鐫刻在不懈奮鬥的光輝歷程中。“只有奮鬥,才能治愈過去的創傷;只有奮鬥,才是我們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百年間,在完成開天闢地的救國大業、實現改天換地的興國大業、創造翻天覆地的富國大業、開啟驚天動地的強國大業中,我們黨始終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作為根本職責,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從紅船精神、長征精神,到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再到抗震救災精神、偉大抗疫精神,憑著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強大精神,中國共産黨風華正茂、生生不息。

  初心使命彰顯于不怕犧牲的血性膽魄中。環顧世界,沒有哪個政黨像中國共産黨這樣,付出過如此多的慘烈犧牲,卻“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據不完全統計,1921年至1949年,我們黨領導的革命隊伍中,有名可查的烈士達370多萬;新中國成立前的中央委員、候補委員171人,犧牲者達42人。也沒有哪個政黨像中國共産黨這樣,以生命赴使命,忠誠踐行“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錚錚誓言。脫貧攻堅鬥爭中,從祖國北疆到西南邊陲,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在最艱苦的地方紮根,1800多名同志將生命定格在扶貧一線。

  初心使命澎湃于理論探索的時代脈動中。“歷史從哪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開始。”百年來,我們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創造性回答了不同歷史階段重大時代課題,相繼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到“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到“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到“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再到“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群眾放在最高位置,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人民的理論”在神州大地高揚。

  初心使命映照在為民造福的崢嶸歲月裏。魚水關係、血肉關係、種子土地關係、學生先生關係……這些對黨和人民關係的比喻貼切而溫暖。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發動廣大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實行“耕者有其田”;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組織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再到改革開放以來帶領人民實施大規模、有計劃、有組織的扶貧開發……從1978年到2020年,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躍升至32189元,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今日之中國,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一切不可能變成可能,無數夢想化為現實。

  初心使命厚植于管黨治黨的趕考路途中。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八七會議、古田會議、遵義會議到延安整風,從新中國成立後的“三反”運動到以反對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和主觀主義為主要內容的整風運動,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到“三講”教育、創先爭優活動,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以及正在進行的黨史學習教育,中國共産黨永葆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精神和勇氣,趕考者的姿態始終如一。

  應人民而謀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率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書記處的同志來到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參觀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深情闡述“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2017年11月,黨的十九大閉幕僅一週,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央政治局常委來到“黨夢想起航的地方”,瞻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回顧歷史,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只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才能讓中國共産黨永遠年輕。”

  2021年6月,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同志來到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參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在這裡,習近平總書記勉勵:“銘記奮鬥歷程,擔當歷史使命,從黨的奮鬥歷史中汲取前進力量。”

  歷史銘刻著初心使命,記載著百年風華,也昭示著行進方向。

  回望過往的奮鬥路,從“開除球籍”的危險邊緣,到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一個東方大國的百年逆襲,折射出中國共産黨人的為民之心、報國之志。眺望前方的奮進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後,我們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發展階段,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大跨越。

  踏上新征程,美好藍圖已然鋪就。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上召開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五年規劃和遠景目標一體謀劃、一體設計,前瞻性繪就了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錦繡宏圖。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每一項任務深謀遠慮,每一項部署意義非凡,中國式現代化前景可期。

  踏上新征程,理想信念愈加堅定。世紀疫情疊加百年變局,不確定的世界裏,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亂雲飛渡仍從容”,團結帶領全黨全國人民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廣大黨員幹部對馬克思主義、共産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不斷增強。

  踏上新征程,人民福祉持續增進。“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博大情懷,“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的執著追求,“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目標定位,中國共産黨始終把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於廣袤生活的無數細微處迸發。

  歷史照亮未來,征程未有窮期。牢記初心使命、胸懷復興之志的中國共産黨人,立足百年新起點,以志不改、道不變的堅定,共赴“放眼崑崙絕頂來”的明天!

  (本報北京6月25日電 本報記者 王 琎 冀文亞)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