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共産黨百年征程中的社會保障實踐

2021-06-25 10:50: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民掙紮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潭裏,幾萬萬中國人民積貧積弱,饑寒交迫,民不聊生,流離失所。在苦難歲月中誕生的中國共産黨,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義無反顧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百年來,中國共産黨披荊斬棘、風雨兼程,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艱苦鬥爭,砥礪前行,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了從百年前“東亞病夫”到今天東方巨人的偉大轉變。在此進程中,中國共産黨在探索中推進社會保障實踐,創造了偉大成就,積累了寶貴經驗。

  中國共産黨人關於社會保障的理念來源於馬克思主義。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哥達綱領批判》中的社會産品扣除理論被創造性地運用於中國革命鬥爭之中。1922年,由中國共産黨發起、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發佈的《勞動法大綱》,規定了實行8小時工作制、最低工資制和保護女工童工等。1930年中央蘇區頒發的《勞動暫行法》對勞動保險作出明確規定。1931年頒布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1942年,毛澤東同志在《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一文中指出,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1947年,毛澤東同志提出“勞資兩利”的思想,為後來解放區實行的社會保險奠定了理論基礎。1948年東北地區頒布的《東北公營企業戰時暫行勞動保險條例》,幾乎將所有公營企業職工都覆蓋進去。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産黨將革命戰爭時期形成的關於勞動保險權和福利的實踐和經驗上升為治國方略。在當時已有的思想結晶和制度實踐的基礎上,中國共産黨建立起“國家/企業保險”模式,並將其寫進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的《勞動保險條例》和195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其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國家舉辦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群眾衛生事業,勞動者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時候,均有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企業保險”模式迅速得以實施並逐步擴大,到1956年已擴大到商業、外貿、糧食、供銷合作、金融、民航、石油、地質、水産、國營農牧場、造林等産業和部門,人數已達1600萬人,如果加上簽訂集體勞動保險合同的職工,享受保險待遇的職工人數已相當於國營、公私合營和私營企業職工總數的94%。“國家/企業保險”模式與計劃經濟體制相匹配,體現的是社會的生産、消費、人力資源等完全由國家統一配置,在國民經濟短缺的特定歷史時期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中央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使中華民族走上了一條富起來的道路。在沒有任何前人經驗可資借鑒的條件下,中國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現代社會保障制度迅速得以建立並取得顯著效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運作與成功離不開社會保障制度的保駕護航。第一,社會保障使法人企業組織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社會保障的建立,使國企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使民企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為構建市場體制和塑造市場主體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二,市場經濟的重要特徵是勞動力成為市場自由流動的生産要素。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徹底改變了傳統經濟體制下職工嚴重依附於企業的局面,企業職工轉化為可在不同所有制企業間流動的市場要素,並把億萬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成為市場經濟中最活躍的要素。第三,社會保障成為全民共用的社會安全網。可以説,無論是就業年齡人口,還是非就業年齡人口,無論是高收入階層,還是中低收入階層,或是困難群體,社會保障已覆蓋各個角落,織就了一個全民共用的社會安全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作出頂層設計,推動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入快車道。第一,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經濟總量世界排名第二的經濟體,中國建成了世界上覆蓋人數最多、收支規模位居全球第二的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一百多年走完的路,中國政府由此獲得國際社會保障協會授予的“社會保障傑出成就獎”。第二,以五項社會保險為主體的繳費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深化,“四梁八柱”主體框架基本確立,數十項改革政策相繼出臺並落地見效,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重大進展,使14億中國人在面對年老、疾病、失業、工傷、殘疾、生育、失能和失智等風險時都有相應制度保障。第三,以社會救助為主體和以財政轉移支付為手段的非繳費型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創新。組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第四,社會保障正成為市場經濟運作的調節器,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出重要貢獻。為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黨中央決定連續七年實施階段性降低社會保險費;2020年,對部分地區和企業再疊加實施“減、免、緩”降費政策,這些舉措成為反經濟週期的重要政策組合選項,充分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

  回望百年,中國共産黨的初心使命貫穿于中國共産黨社會保障理論與實踐的始終。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面對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的趨勢,社會保障領域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民生領域還有一些短板。在建黨百年的新起點上,中國共産黨人一定會繼往開來,為保障人民生活、增加群眾福祉、維護社會公正、夯實社會保障制度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鄭秉文,係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