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紅色百寶奮鬥百年丨他為“核”隱姓埋名28年,這份文件揭開秘密

2021-06-25 09:33: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6月24日電 題:他為“核”隱姓埋名28年,這份文件揭開秘密

  新華社記者于佳欣

  你願意一輩子隱姓埋名嗎?

  在中央檔案館保存的一份文件中,仿佛依然能聽到鄧稼先肯定的回答。

  “二十八年來,從原子彈、氫彈的原理突破和試驗成功,到第二代戰略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做出了重大貢獻”“關鍵時刻,他總是親自進入現場考察,充分表現了強烈的責任心和捨生忘死的獻身精神”……

  1986年7月4日,當時的核工業部向國務院遞交了《關於建議授予鄧稼先同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的請示》。這份文件中對鄧稼先的評價,讓人們看到這位全國勞模作出的巨大貢獻和展現的崇高風範。

  這時的他已隱姓埋名28年。

  半輩子默默無聞,一生無怨無悔,這究竟是怎樣的選擇?

  剛剛成立的新中國,一窮二白,百廢待興,面對複雜的國際形勢,為維護國家安全、主權和尊嚴,中國作出發展原子能工業的戰略決策。

  1958年秋,組織找到當時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的鄧稼先,對他説: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你願不願意參加這項需要嚴格保密的工作?

  加入這項工作,意味著結婚才5年的他,將告別妻子和兩個幼子,從此開始隱姓埋名、與家人聚少離多的生活。但鄧稼先沒有猶豫,義無反顧接受了這一重任,成為中國原子彈研究工作的理論設計負責人。

  “做好了這件事情,這一生就過得很有價值,就是為它死也值得!”對鄧稼先當時堅定的表態,妻子許鹿希這樣回憶説。

  從此,鄧稼先的身影從熟悉他的人們視野中消失了,他的名字從學術刊物上消失了……帶著對祖國和人民深沉的愛,他和同事們投身到祖國最荒涼偏僻的戈壁灘。鄧稼先帶領一群年輕科研工作者,沒日沒夜,用算盤算,用計算尺算,用手搖電腦算……光演算紙就扎成幾十個麻袋。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從1964年到1986年,中國一共做了32次核子試驗,有15次是鄧稼先親自參與或指揮的。上世紀70年代末,一次核投試事故中,他不顧阻攔,堅持獨自一人去前方尋找核彈碎片,也是那一次,為他日後的健康埋下隱患……

  就在這份文件遞交國務院13天后,1986年7月17日下午,北京,解放軍總醫院,鄧稼先接過了全國勞模證書和獎章,他説:“核武器事業是成千上萬人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我只不過做了一小部分應該做的工作……”

  12天后,他在北京去世,享年62歲。

  “鄧稼先多年來不計名利,一貫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勇擔風險,身先士卒……”文件中對鄧稼先的描述並沒有華麗詞語,然而每個字他都當之無愧。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