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棉花供需基本平衡

2021-06-23 10:4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棉,是百姓生活的必需品。今年,棉花産業的發展頗受各方關注。眼下,棉花已進入重要的生長期,中國棉花的生産和銷售情況如何?

  近日,在由中國棉花協會和全國棉花交易市場聯合主辦的2021中國國際棉花會議(簡稱“棉花會議”)上,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農資與棉麻局副局長、中國棉花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建紅給了大家一顆定心丸:“本年度棉花形勢呈現政策穩、生産穩,需求回升、進口增加,棉價相對平穩、供需基本平衡的態勢。”

  品質品牌兩手抓

  中國棉花協會的資訊顯示,5月紡織企業訂單充足,生産穩健,下游市場整體産銷順暢,市場消費較好,紡織企業對棉花原料補庫需求增加。

  中國棉花協會會長高芳表示,中國棉花和紡織産業經受住了考驗,既凸顯了我國棉花産業在生産規模、産業鏈完備水準、商業模式創新速度等方面的優勢,也顯示了中國棉業人應對艱難險阻的底氣和硬氣。

  “作為全球重要的棉花生産、消費、紡織品服裝出口國,中國完全有能力應對挑戰。但前提是,我們自身需要不斷錘鍊、成長。”高芳坦言,我國棉花供給充足,但滿足紡織發展需要的高品質棉花佔比不足,且近幾年有下降趨勢;市場參與主體眾多,但品牌影響力、産業協同水準和國際化運營能力明顯不足;市場規模大,但標準、資訊、人才隊伍體系建設相對滯後,行業發展需要更多有力支撐。

  總體而言,中國棉花産業仍面臨供給與需求不平衡、産量與品質不平衡、傳統模式與可持續發展不平衡等問題。

  華中農業大學校長李召虎分析説,我國棉花品質下降有技術方面的原因,需要在品種、農機農藝配套以及種植環節進一步細化,也有生産和管理環節的原因。他表示,通過共同努力,一定能夠種出高品質棉花,推動棉花行業高品質發展。

  “要依託中國經濟規模和市場不斷擴大的優勢,加快棉花品牌建設,促進棉花産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黨組成員、理事會副主任王偉建議,既要重視品質建設、提高棉花品質,也要強化品牌意識、發掘品牌價值,更好地塑造中國棉花品牌形象,推動棉業大國向棉業強國轉變,滿足人民棉製品消費升級需求。

  在全國棉花交易市場副總經理楊寶富看來,數字化、網路化、電子化、智慧化必然成為棉花和重要農産品産業未來的發展趨勢。要加強涉棉企業間的合作,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與棉花産業的深度融合。從行業發展規範、企業經營模式、棉農生産方式等方面為棉花這一傳統産業注入新的活力,培育棉花行業增長新動能,助力棉花行業提質增效。

  開放包容求共贏

  本屆棉花會議的主題是“打造開放、包容、可持續的世界棉業”。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棉業一直在不斷學習吸取各國棉業的經驗與長處,在交流與合作中與各國棉業相互促進、互利共贏。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增長5倍,佔全球市場份額增長2.5倍;同時,棉花年均進口量保持在200萬噸左右。

  “我們尊重其他國家棉業發展的模式、特點和規律,同樣,為世界紡織服裝業繁榮作出巨大貢獻的中國棉業,也應該受到公平對待和應有的尊重。”高芳表示,去年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生效後,將對我國紡織服裝産業擴大市場規模、深化産業鏈合作産生積極影響。

  王偉表示,在世界經濟經歷深刻調整變革之時,只有開放才能使不同國家相互受益、共同繁榮、持久發展。要共同維護自由、開放、非歧視的多邊貿易體制,避免經貿問題政治化,更好地推動棉花及棉製品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促進可持續發展

  棉花作為一種天然纖維,在保護生態環境、減少資源消耗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據統計,全球棉花消耗了2.6%的農業用水,佔用了3%的耕作面積,卻貢獻了36%的紡織纖維。

  高芳表示,放眼未來,中國棉業應該更好地參與高品質、可持續棉製品生産與銷售,並以此帶動棉花生産、流通、消費模式變革,擴大棉花這種天然、低碳、環保纖維的市場份額,為守護地球家園盡一份責任。

  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球棉業和紡織業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17日,棉花會議舉辦“中國棉花”可持續發展項目啟動儀式。項目旨在以“環境友好、品質優良、尊重勞動、全程可追溯”為核心理念加速帶動中國棉花市場佔有率,推動全産業鏈在品質、環保等方面的改善。

  深圳全棉時代科技有限公司作為消費端的首批企業參與本次大會。穩健醫療董事長、全棉時代創始人李建全表示,全棉時代將充分發揮過往在標準制定方面的經驗,助力打造“中國棉花”品質國貨形象。

  有著40多年曆史的溢達集團,已經形成了棉種、紡紗、染料、製衣輔料、零售出口等縱向一體化的供應鏈。溢達中國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溢達集團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陳海英錶示,從2005年到現在,溢達已累計在能源管理方面投入達1.5億美元。自2010年至今,單位生産能耗減少了20%,單位生産水耗減少39%。

  “年輕消費者在購買時除了關注産品的功能和品牌外,還會關注産品的可持續發展性。”陳海英錶示,儘管綠色零售意味著短期內成本的增加,但是隨著業界的共同努力,會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理解並支援可持續發展的品牌。(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劉 瑾)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