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網路媒體革命老區行】走進中共福建省委舊址:20多枚紅手印,一張“生死契約”

2021-06-21 16:05:00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字號

  圖為紀念碑。人民網 呂春榮攝

  人民網泉州6月21日電 (呂春榮)兩條官道交匯,地處三縣交界處,四面被群山環繞,福建德化水口鎮昆坂村地勢險要,一場驚心動魄的“密林革命”曾在此上演過。

  記者20日跟隨“在這裡讀懂初心使命——網路媒體革命老區行”網路主題活動採訪團,來到中共福建省委舊址(坂裏)陳列館進行探訪。

  該陳列館于2003年6月建成,其右側的空地上矗立著一塊高3.68米的紀念碑,鐫刻著“中共福建省委舊址”八個大字。走進館內大廳,在櫃子和墻壁上,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張張圖片文字資料,清晰地記錄著當年革命先輩們為革命出生入死、英勇奮鬥的血和火的歷史。

  百人南遷,坂裏成抗敵指揮中心

  從陳列館外的山路拾級而上共1944級石階,便能到達革命舊址。義務講解員趙可心告訴記者:“這石階數量代表著1944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機關及所屬的武裝力量組織100多人,從永泰青溪轉移到昆坂村坂裏牛寮溝,領導全省人民進行革命鬥爭。”

  1943年秋,國民黨頑固派加緊對閩北地區的進攻,為了打開局面,擺脫困境,福建省委遵照黨中央關於“隱蔽精幹”的重要指示,作出了省委機關南遷閩中的戰略決策,重新開闢革命新區,並提前派員到德化開展大量的群眾、交通、情報等工作。

  1944年3月起,中共福建省委機關及所屬的各路武裝力量陸續進入坂裏,完成省委南遷的重大任務。蓋18座竹棚,開設2個練兵場,配備無線電設施、創辦《頑強鬥爭者》刊物……省委南遷後,坂裏成為全省抗日反頑鬥爭的指揮中心。

  趙可心介紹,如今,坂裏仍保留存有原省委機關和武裝部隊使用過的3座民房,一座是省委機關進入坂裏第一個晚上的留宿處,一座是省委機關與坂裏村民歃血為盟處及辦公處,一座是省委機關在坂裏設立的交通站。

  密林山間的暗號

  福建省委南遷坂裏後,當地村民們也多了重“身份”。全村有22戶90多人,但這22戶分屬不同房頭,成分比較複雜。當時,坂裏當地村民主動反映説,村裏人多嘴雜,怕個別人口封不密會誤事。

  趙可心介紹,由於福建省委幹部講的是普通話和各地方言,坂裏的語言以閩南話為主,幹部與群眾的口語交流十分困難。考慮到吳天亮、劉祖丕等同志是閩南人,可以和村民很好地交流,省委就把做好保密工作的任務交給了他們。

  現年87歲的坂裏村民陳存聰當時才10歲,對當年發生的事依然記憶猶新。他介紹,為辨認身份、順利溝通,省委幹部發明瞭按一定頻率拍手掌、敲竹筒的暗號,並由劉祖丕等人教給群眾。拍幾個掌聲,敲幾下竹筒,傳遞著“我是共産黨人”“我是黨的群眾”“送糧食來了”“送情報來了”等重要消息。

  一次,吳天亮和劉祖丕從南山到坂裏來。為了不暴露身份,他們兩人化裝成採購山藥的商人分兩路走到坂裏。走了大半天山路,吳天亮于傍晚時抵達坂裏。他走到陳家鹹家的門前,見大門緊閉,他就拿起一根木棒,敲了敲旁邊的一根毛竹,“嗒——嗒,嗒、嗒、嗒”,吳天亮先敲兩聲,後又急促地敲了三聲。敲了兩遍之後,陳家鹹知道自己人來了,馬上下樓推開門,把吳天亮迎了進去。

  在坂裏通往中共福建省委機關駐紮地牛寮溝的小路上,還設置著一個小哨。有一回,國民黨特務潛入山裏打探,碰到藤條觸發了機關,兩片毛竹快速拍合,發出“啪”的一聲巨響,嚇得特務們癱倒在地。站崗的戰士判斷是敵人上山,立即用暗號通知全體同志迅速轉移。特務們在山上瞎轉了半天,沒有任何收穫。

  20多枚紅手印,一張“生死契約”

  “要擁護共産黨”“要保密,見到陌生人來要及時報告”……從陳列館外拾級而上,走到原歃血為盟舊址邊上的紀念廳,可見一塊木板做的《歃血為盟公約》挂在墻上。趙可心説,為了使群眾擁護黨的工作,同時保證省委機關的安全,黨對坂裏的保長做了充分的統戰工作。

  一天深夜,閩中特委書記黃國璋以及吳天亮、劉祖丕,與22戶村民代表在群眾陳存星家召開訂盟會,劉祖丕慷慨陳詞,一口氣喝掉雞血酒,22戶代表也紛紛端起雞血酒一飲而盡,並毅然在盟書上按下手印,與群眾定下了“不向當局政府告密”的生死盟約。

  “劉祖丕想到歃血為盟的傳統,在當時,村民們對這一傳統儀式相當敬重。”趙可心介紹,“省委機關進駐坂裏期間沒有發生過一起群眾泄密事件,省委撤離後,群眾立即將開設的辦公場所、宿舍、練兵場毀掉,在原地種上蔬菜。”

  據介紹,直到後來省委機關轉移,國民黨對坂裏進行了瘋狂的圍剿,不少村民被抓去審訊,嚴刑拷打之下,全村老少沒有一個人説出共産黨的行蹤。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