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如何推動産業鏈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2021-06-08 11:13: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支援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推動産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當前,資訊技術的發展降低了企業分工合作的成本,擴展了企業合作的範圍和深度,越來越多不同領域的企業實現了跨行業合作。為提高效率保持競爭優勢,不少大企業加大對非核心業務的剝離實現“裂變”,而大量中小微企業圍繞某些平臺型企業形成“聚變”。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就是大中小企業以共創共用、良性共生、協同發展的方式創造價值、提升競爭力的新型産業組織形態,客觀上要求産業鏈中的大中小企業實現同步研發、同步生産、同步銷售,以此來深化合作並提升産業鏈的競爭力。“十四五”時期提高我國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水準,是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和高品質發展的關鍵,也是增強本土企業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有力舉措。

  發揮大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引領支撐作用

  在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過程中,大企業起著引領和支撐的作用,這是由大企業的以下特點所決定的。

  首先,大企業有能力進行高強度的技術創新投資。不同的技術創新領域和創新階段對應著相應的研發投入強度,一般來説,在基礎性、原創性領域如生物醫藥、晶片、軟體等往往投資巨大,需要極高的資金規模和全球化的市場運營能力,唯有大企業才能勝任。

  其次,大企業可以通過對中小微企業技術賦能提升所在産業鏈的競爭力。大企業的競爭力不僅在於技術水準和管理能力,還在於與其他企業合作的範圍和深度。在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環境中,大企業主動幫助作為供應商的中小微企業提升技術水準、管理能力、産品品質,也可以降低大企業自身的成本從而提高競爭力;大企業與大量具有核心技術的中小微企業深度合作,有助於提高大企業自身的技術水準,從而鞏固競爭優勢。正因如此,現實中可以看到,一些傳統製造業大企業會對供應鏈中的中小微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和幫助,一些網際網路企業會無償開放源代碼以幫助中小微企業進行産品開發。

  最後,大企業能夠為中小微企業的發展提供穩定的市場環境。自動化、智慧化技術大幅提高了企業的生産能力,那些在技術、品牌、品質、售後服務方面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得以大幅擴張産能,並因産能擴張攤薄了研發、廣告甚至原材料等成本,這使得全球的産能都在加速向優勢的大企業集中。大企業通常是創新型中小微企業産品的購買者。對於以大企業為銷售對象的中小微企業而言,加入大企業所主導的産業鏈,就有機會獲得巨大、穩定的市場訂單,這有助於中小微企業在專業領域進行持續投資,從而發展成為專精特新企業。

  支援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的重要發源地

  相較于大企業,中小微企業的投入和産出更容易衡量,在探索新的技術方向和商業模式方面具有成本優勢。並且,隨著資訊技術的發展,社會化大生産對小規模生産和微創新的利用能力大幅提升,這使得中小微企業的創新發展日益受到重視,世界各主要國家紛紛加碼制定扶持中小微企業創新的政策。

  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能夠容納更豐富的企業生態和産業形態,更能夠促進大中小企業的融通發展;我國擁有超大規模經濟總量和數量眾多企業群落,具備創造各種新的技術連結、開發新的技術應用、創造更加豐富新業態的可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中小微企業在吸收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小微企業的創新發展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微企業和大企業的融通創新,是中國産業鏈競爭力的重要來源。我國中小微企業量大、面廣,具備創造更豐富技術創新成果的潛力。當前,我國民營企業貢獻了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從中也可以看出中小微企業在創新方面的突出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優化營商環境、簡化商事制度方面銳意改革,中小微企業數量大幅增長,2018年3月各類市場主體突破1個億。

  加強共性技術平臺建設促進融通創新

  企業發展過程中面臨大量共性問題,從企業內部看包括技術、工藝、管理等,從外部看包括市場規模、原材料價格、融資環境、環保政策等。每個共性問題都能對眾多相關企業發展的質和量産生決定性影響。因此,從宏觀管理角度看,解決共性問題是促進各類企業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具體到創新領域,解決共性技術是實現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關鍵。

  共性技術是指那些跨行業、跨地區,能夠為不同行業和企業所使用的技術,一個國家共性技術的範圍因産業結構、規模和産業發展的階段而有所差異。我國具有經濟規模巨大、企業數量眾多和産業鏈齊全的優勢,發展共性技術有著廣泛的需求,更可以産生巨大的促進融通創新的作用。共性技術平臺是提供共性技術開發、轉移等服務的專業化平臺,是連結上游基礎技術研發部門與下游企業用戶的重要關節點,是推動産學研一體化的重要一環。建立共性技術平臺,能夠幫助那些尚未在某個領域具備完整研發能力的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從而使共性技術能夠被不同行業的企業所利用,並以個性化的産品展示出來。

  加強共性技術平臺建設,需要完善共性技術平臺的供給體系。我國的共性技術平臺一般源自政府部門的投資、科研院所的轉制以及大型企業將自己有市場潛力的技術研發部門獨立出來做市場化運營等幾個方面,政府根據共性技術平臺的業務水準和服務效率給予其相應的補貼。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加快確立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促進大中小融通創新,需要對核心大企業成立的共性技術服務平臺給予更多政策扶持。

  共性技術平臺建設過程中,需要更多關注中小微企業的共性技術需求。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具有相應的資金門檻、技術門檻、人才門檻。目前看,我國大量中小微企業在技術應用方面有了一定的積累,但受制于自身規模難以建立完整的研發部門及形成相應的研發能力,而且不少中小微企業管理者對現代科學的認知、對科學的研發流程和研發體系缺乏深度理解,這是中小微企業轉型升級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建立共性技術平臺,幫助中小微企業解決轉型升級中的技術難題,不僅有利於經濟高品質發展,而且能夠提升中小微企業管理者對高技術産品的開發流程、體系建設、節點控制等的認識水準,進而制定出正確的發展戰略,提升中小微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總之,當前世界已經進入技術創新的活躍期,創新的廣度、深度、速度、精度都大幅度提升,各主要國家在技術標準和産業發展方向上的競爭更趨激烈,創新在整個國家發展中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新的全球競爭格局和高度不確定的技術和産業發展方向對我國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大企業需要加大技術創新投入的力度並主動扶持中小微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産業發展以形成新的競爭優勢,而中小微企業也要通過主動融入大企業所主導的全球産業鏈來擴大市場規模和提升專業化的能力,從而發展成為專精特新的企業。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還要有效發揮市場和政府兩個主體積極性。創新體系是高度複雜的生態系統,需要人員、資金、環境等各個方面相互配合,需要協調不同市場主體圍繞一個核心技術的開發做前赴後繼的努力。在創新中,市場機制有助於調動和平衡不同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利益訴求,促使創新資源加速向優秀企業匯聚,促進實現創新發展的接力賽,打通大中小企業的融通創新。政府為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需要不斷完善市場環境以持續降低企業的營商成本,不斷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和品質以激勵市場主體創新,政府還可以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創新政策,匯聚創新力量、構築創新平臺,以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彌補市場創新短板。

  (作者:尚會永 李偉博,分別係北京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上海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