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習近平用這句古語召喚青年科技才俊

2021-06-03 09:13:00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視網
字號

  5月28日,一場科技盛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大會併發表重要講話。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第四次出席兩院院士大會、第二次出席中國科協全國代表大會。

  青年是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創新的未來。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科技就有前途,創新就有希望。在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引用“才者,材也,養之貴素,使之貴器”這句古語,希望廣大院士關心和愛護青年人才,把發現、培養青年人才作為一項重要責任,為青年人才施展才幹提供更多機會和更大舞臺。

  【釋義】

  張居正,明代著名改革家和政治家。其在任首輔期間,對明朝的弊政進行改革,使明朝中後期呈現出萬曆新政的新氣象。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時年25歲的翰林院庶吉士張居正向嘉靖皇帝上《論時政疏》,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張。《論時政疏》列舉了當時政治危機中最迫切的宗室、人才、官吏、外患、財政五大問題。其中關於人才問題,張居正指出,“才者,材也,養之貴素,使之貴器”。意思是人才就像木材一樣,培養時貴在保持其本性,使用時貴在發揮其特長。

  然而,張居正的政見並沒有引起嘉靖皇帝和時任首輔嚴嵩的重視。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張居正告病還鄉,他讀書遊歷,對民生有了更深入的體察。幾年後,張居正重新步入政治中樞。隆慶二年(1568年)他再次上呈《陳六事疏》,闡述自己的改革觀點和政治主張。《陳六事疏》是在《論時政疏》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可以説是張居正改革的基本綱領。萬曆元年(1573年),時為首輔的張居正開始推行自己的改革主張。

  【解讀】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贏得青年才能贏得科學的未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更加重視青年人才培養,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頂尖科技人才,穩定支援一批創新團隊,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青年時期是科技工作者最具創新力的黃金時段。青年科研人員求知欲飽滿,探索興趣旺盛,接受新知識快,面對科技發展更新迭代速度不斷加快的形勢,更容易走在科學前沿。縱觀世界科技發展史,許多推動科技進步的顛覆性、革命性重大理論突破與技術發明多源自青年人。據統計,科技工作者作出重大貢獻的最佳年齡區為25—45歲,20世紀諾貝爾獎獲得者從事獲獎研究時的平均年齡為38.7歲。要想在科學事業上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就要不拘一格發現並放手使用優秀青年人才,為他們脫穎而出提供舞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青年科研人才的培養,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培植人才成長沃土,激發人才創造活力。我國科研隊伍長江後浪推前浪,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挑起科研大梁。“嫦娥”奔月、“蛟龍”探海、“北斗”組網、“天問”探火……每一個重大創新成果,每一次重要科研突破,向世界前沿尖端科技邁進的每一步,無不活躍著生龍活虎的青春身影。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續奮鬥。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目標,呼喚更多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人才勇於擔當、奮發作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放手使用優秀青年人才,為青年人才成才鋪路搭橋,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創新局面!

  (作者 楊立新)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