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加強國際合作,攜手推動綠色復蘇(國際視點)

2021-06-02 14:20: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核心閱讀

  當前,世界經濟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加,全球綠色和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剛剛落幕的第二屆全球綠色目標夥伴2030峰會呼籲進一步強化國際合作,支援發展中國家實現綠色低碳轉型,攜手推動疫情後全球經濟綠色復蘇。

  為期兩天的第二屆全球綠色目標夥伴2030峰會5月31日閉幕。本屆峰會由韓國主辦,以視頻方式舉行,主題為“包容性綠色復蘇”,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領導人出席。會後發表的《首爾宣言》呼籲通過擴大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促進全球能源轉型,推動綠色復蘇。中方積極倡導推動疫情後經濟綠色復蘇,並在推動國際合作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受到與會各方高度肯定。

  強調推動全球綠色低碳轉型

  當前,疫情肆虐給全球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巨大損失。人們意識到,既要應對疫情帶來的嚴重問題,也要面對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氣候變化的系列挑戰,綠色復蘇成為應對挑戰的重要方案和增長動能。

  與會各方一致認為,氣候危機已經超越環境問題的範疇,對經濟、社會、安全等相關領域都産生影響,成為亟待解決的國際性問題。國際合作對實現《巴黎協定》和可持續發展目標至關重要。各方表示,將努力把綠色復蘇作為包容性發展進程,同時考慮到各國不同的國情以及社會和環境脆弱的地區需求。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在發言中表示,要實現更加可持續和包容的全球經濟復蘇,必須構建更加綠色、更具氣候韌性的世界經濟。她建議擴大綠色投資,加大對較貧困國家的支援力度,加強國際合作,統一綠色金融標準。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報告,經濟政策工具可以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同時為經濟增長、就業和收入平等提供支援。例如,合適的碳稅和綠色投資刺激政策的組合,能在未來15年使全球國內生産總值增速提升約0.7%,並在2027年之前創造約1200萬個新就業崗位。

  國際能源署的一項研究顯示,未來各國加大在電力、交通、工業、建築、燃料等關鍵領域的新興低碳技術投資,將推動全球經濟每年額外增長約1.1%,創造900萬個工作崗位,減少45億噸溫室氣體排放。國際能源署呼籲,各國立即大規模部署所有可用的清潔和高效能源技術,並在全球範圍大力推動技術創新。

  呼籲支援發展中國家綠色重建

  目前,全球綠色復蘇已經呈現積極跡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一副總裁傑弗裏岡本表示,過去10年的技術創新發展使得綠色復蘇不僅更具可行性,而且更有利於經濟增長。

  從地區看,全球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制定了綠色復蘇計劃,並制定中長期碳排放目標。中國宣佈力爭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歐盟計劃把恢復基金中的至少37%投入到綠色轉型領域。日本和韓國也宣佈了自己的碳中和目標,並公佈相關支援政策。

  與會人士指出,綠色復蘇讓所有人受益,但急需彌補資金和技術等缺口,尤其是要支援發展中國家疫情後綠色重建和綠色發展政策。

  印度尼西亞總統佐科表示,綠色增長和投資以及創造就業機會之間的協同作用非常重要。金融援助和技術轉讓等綠色合作,將助力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烏茲別克總統米爾濟約耶夫表示,烏計劃通過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等大規模項目,在今後10年內將可再生能源比重增加3倍以上。

  亞洲開發銀行副行長艾哈邁德賽義德表示,到2030年,亞洲開發銀行約75%的金融項目都會支援綠色發展,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國際合作尤為重要。啟動綠色復蘇還要解決資金、技術和承諾等問題,特別是要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和技術支援力度。

  肯定中國貢獻和重要作用

  作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産國,中國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積極倡導推動疫情後全球經濟綠色復蘇,努力推動國際合作,受到與會人士支援和肯定。

  國際能源署署長法提赫比羅爾表示,中國在清潔能源技術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如太陽能、水電、核電等領域,為其他國家作出很好的示範。該機構數據顯示,在電力部門,中國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持續增加,這對於實現凈零排放目標非常重要。

  韓國中國政經文化研究院理事長李映周表示,近年來中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各方一道為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地球不懈努力,取得顯著成績。中國主動提升《巴黎協定》下的減排承諾並倡導世界經濟綠色復蘇,體現出對自身綠色發展的自信和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擔當。

  比利時中歐數字協會負責人克勞迪亞威爾諾迪表示,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整體佈局,這是中國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有力證明,對於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而言非常關鍵。

  格奧爾基耶娃稱,中國提出的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領域展現了重要的領導作用,也凸顯在這方面達成的全球共識。(本報駐韓國記者 馬 菲 本報駐比利時記者 張朋輝)

  (本報首爾、布魯塞爾6月1日電)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