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超級大橋連接超級機遇

2021-06-01 17:19: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

  製圖:張玉佳

  4月19日晚,廣東省廣州市,1000架無人機在夜空中進行天幕光影秀,用科技的方式講述粵港澳的故事。其中一個環節,無人機在空中拼出閃光的“大灣區 大未來”字樣。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崢苨/攝

  4月20日,廣州市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金剛迷你倉的聯合創始人之一、來自香港的青年創業者古偉龍(後排中)在辦公室窗前打電話,窗外是廣州的街景。港澳青年之家旨在為港澳青年在廣州創業發展提供幫助,成立3年內,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共服務8000多名港澳青年,同時成功孵化了180多家港澳青年企業在大灣區創業落戶。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崢苨/攝

  製圖:張玉佳

  2017年7月1日,在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見證下,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粵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標誌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式啟動。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種貨幣。珠三角九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共同組成了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群,向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邁進。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9座城市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核心引擎功能,圍繞“灣區所向 港澳所需”,為港澳青年發展提供融入型全方位服務,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高地。

  一橋跨三地,天塹變通途。2018年10月23日開通的港珠澳大橋,宛若一條長龍,橫臥在伶仃洋上。1983年提出的興建構想,終於化為伶仃洋上矗立的“中國結”。這是“一國兩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沒有先例,一切都需要“摸著石頭過河”。

  這一超級工程集橋梁、隧道和人工島于一體,其建設難度被形容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跨海大橋,也是世界公路建設史上技術最複雜、施工難度最大、工程規模最龐大的橋梁。這是無數中國建設者憑藉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志氣鑄成。

  ——————————

  120年使用壽命必須保證

  港珠澳大橋地處高溫、高濕、多鹽的華南海洋環境,集橋、島、隧三種結構于一體,這三種完全不同的結構形式,卻有一個共同的要求:120年壽命必須保證。作為工程兩大主材之一的混凝土結構該如何設計、如何施工、如何維護,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港珠澳大橋混凝土結構怎樣實現120年的使用壽命,怎樣進行耐久性設計、怎樣均勻控制混凝土結構的品質,這都是世界級難題。

  中交四航局研究院科研技術團隊,利用多年開展海洋環境耐久性研究的成果,針對港珠澳大橋的工程特點,研究建立了一整套耐久性保障技術體系。

  “大體積的混凝土沒有不開裂的”是工程人的常規理念,但要保證港珠澳大橋120年壽命,海底沉管隧道必須要經受住時間和海水的考驗。沉管試驗室主任張寶蘭挑戰權威,配出不開裂的混凝土。

  從表面上看,混凝土配合比計算只是水泥、砂子、石子、水這四種組成材料的用量,實質上是根據組成材料的情況,確定滿足上述四項基本要求的三大參數:水灰比、單位用水量和砂率。“混凝土配合比不僅僅是計算出來,最終是要靠一次次試驗打出來的。”張寶蘭坦言,面對世界級難題,所承受的壓力前所未有。

  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總工程師林鳴驕傲地説:“我們的沉管混凝土可以在水深40米以下實現自防水,已經建成的隧道滴水不漏,達到了國內第一,居於世界領先水準。”

  牛頭島上建起了沉管預製廠

  全長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擁有5.664公里的海底隧道,共用33個沉管,每個沉管由8個管節組成,每個管節長22.5米、寬37.95米、高11.4米,管壁最厚達1.5米,重逾9000噸,採用兩孔一管廊截面形式,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埋深最深、規模最大、單節管道最長的海底公路沉管。

  2010年12月,因承接港珠澳大橋33節隧道沉管建造,中交四航局在珠江口外東側的珠海市桂山鎮牛頭島上,投資超10億元建設了當時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隧道沉管預製工廠。

  當時,沉管全部採用工廠法流水預製,完成舾裝後拖運至施工地點進行安裝。從鋼筋綁扎到模板拼裝、混凝土澆築、管節舾裝以及管節浮運出塢,均為互相緊密銜接的工序,構成了非常具有想像力的流水線製作工藝。

  第一次灌水時,中交四航局團隊十分緊張。項目經理梁傑忠凝視著虹吸管上的真空泵儀錶:“這真空泵不給力,壓力不足。”灌水時間進入倒計時,梁傑忠的頭上直冒汗,用電話緊張地聯絡:“可以是吧?太好啦!”原來,他們跟桂山鎮水庫的工作人員借到了真空泵。可他們到了水庫卻傻眼了:這幾百公斤的水泵在水庫大壩下面,上下要走100多級的臺階。“爭取時間!再重也要抬上來!”梁傑忠和大家頂著熾熱的陽光,抬著沉重的水泵,順著臺階一級一級往上爬。等把水泵裝上車,大家都累得坐在地上起不來了。水泵運到現場,操作人員按動按鈕那一刻,所有的人都靜靜地看著水管口,當白花花的海水噴涌而出,歡呼聲響徹了牛頭島。

  如今,牛頭島沉管預製廠又承擔起深中通道項目32節沉管中的22節沉管管節預製任務。深中通道項目沉管隧道為世界首例雙向八車道海底沉管隧道,比港珠澳大橋雙向六車道鋼筋混凝土沉管隧道斷面寬8米多,沉管結構受力複雜。

  此前,在牛頭島,港珠澳大橋單節沉管預製需75天,採用了國際先進的無源支撐頂推系統,一節沉管每天最多頂推30米,完成單節轉運需要7天。而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沉管橫斷面拓寬至46米,體量達8萬噸,超過一艘重型航母,按照每月交付一節沉管來算,意味著在一日之內,項目組要完成165米長的超級沉管轉運。

  “你們肯定完不成”

  澳門口岸是港珠澳大橋整體工程中建築面積最大的口岸工程,也是大橋開工最晚的組成部分,它的開通時間決定了港珠澳大橋能否按期交付使用。口岸總建築面積達60萬平方米,但給中交四航局一公司澳門口岸建設團隊的建設期只有一年,高峰時,整個島作業人員接近1萬人。

  2017年8月,澳門口岸的20多座單體建築陸續封頂,橋梁樁基礎也已全部完成,上落客平臺及隧道工程正有序推進,猝不及防遭遇了颱風“天鴿”。在15級狂風侵襲下,珠澳人工島頓時一片狼藉。

  澳門口岸項目總經部的蘇博仍清晰記得這一次撤離的全部場景,為了應對颱風,他們做了詳細的預案,各分部進行了演練。蘇博説:“‘天鴿’過後,‘帕卡’又來襲,這對項目管理人員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很大考驗。”項目部的黨員全員上陣,吃乾糧、喝桶裝水,頂著烈日和高溫工作。

  澳門建設發展辦公室一位資深工程師曾給出判斷:“這樣的條件,這樣的隧道,你們肯定完不成。”為此,項目部帶頭制定了“逐日計劃”,將每一項工作分解厘清,當日完成。

  黨員肖承輝在筆電上寫下:“作為項目黨支部的一員,在項目部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這是每個黨員的責任和義務,在今天這個和平的年代,能為祖國建設奉獻一絲微薄之力就可少愧於黨,少愧於心。”項目部全體成員日夜奮戰,以刷新澳門紀錄的形式完成了任務。

  今天,港珠澳大橋已經成為南中國的一個地標。大橋通車後,香港、澳門、珠海三地人流、車流、物流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粵港澳大灣區的高品質發展提速。

  在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上,習近平指出,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創下多項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體現了一個國家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鬥精神,體現了我國綜合國力、自主創新能力,體現了勇創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氣。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