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改革開放造福人民(思想縱橫)

2021-05-27 13:04: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黨順應歷史大勢、回應人民期盼,帶領人民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畫卷,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讚歌,帶領人民不斷創造幸福美好生活。實踐充分證明,歷史和人民選擇了改革開放,改革開放造福了廣大人民。

  擺脫貧困是中國人民孜孜以求的夢想,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靠的是黨的堅強領導,靠的是中華民族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品質,靠的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堅實物質基礎,靠的是一任接著一任幹的堅守執著,靠的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奮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7.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佔同期全球減貧人口70%以上。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底線任務和標誌性指標,將脫貧攻堅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匯聚全黨全國全社會之力打響脫貧攻堅戰。到2020年底,我國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事實證明,我們推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國家變得更加富強、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正義、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針”。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就業作為最大的民生,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不斷完善勞動者權益保障。“十三五”時期,面對嚴峻複雜的國內外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就業任務,我國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就業局勢保持總體穩定,2016—2019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連續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2020年城鎮新增就業1186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和登記失業率都保持在較低水準;就業結構不斷優化,第三産業就業比重不斷提高,成為吸納就業的主力。我們逐步建立起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續下降,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體現。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健全政府補貼、政府購買服務、助學貸款、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制度;形成覆蓋各級各類教育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目前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每年受益學生約4000萬人;重點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不斷擴大殘疾人受教育機會,進一步完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保障和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在醫療衛生方面,推動建立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致力於全方位、全週期維護和保障人民健康。在戶籍制度改革方面,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全面建立,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加快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實現新的更大發展,從根本上還要靠改革開放。”我們要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約高品質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於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以改革開放的新成就更好造福人民。

  (作者楊雄 為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