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百年大黨歷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産黨青年政策的演進

2021-05-26 23:46:0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字號

  青年作為社會上最有朝氣最具活力的群體,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都是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中國共産黨自從成立以來,就高度重視青年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産黨積極幫助青年認清中國社會發展的趨勢,引導他們主動將自己的人生奮鬥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結合起來。隨著中國共産黨在不同歷史階段工作重心的變化,黨的青年政策也不斷變化。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産黨的青年政策演變主要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幫助先進青年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黨成立初期)

  近代以來,由於遭受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為了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先進的中國人積極向外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在這個過程中,廣大青年是一支重要的奮鬥力量,特別是五四運動後,成立了各種各樣的青年組織。但是,當時中國青年的思想意識相當複雜,個人主義、改良主義、無政府主義等錯誤的思想意識在青年群體中都有廣泛的影響。1920年8月,上海首先發起組織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隨後北京、武漢、長沙、廣州也先後成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在先進青年中發展團員。但是,這一時期團組織結構比較鬆散,團員的思想意識也比較複雜,工作難以有效地開展。1921年7月,中國共産黨成立後,在黨的領導和推動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22年5月在廣州召開。從此之後,團組織真正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信仰。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過的《青年運動決議案》,強調“青年運動為本黨重要工作之一,所以對於社會主義青年團應極力加以組織上指導上之援助”[1],明確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青年團作為黨領導中國青年運動的得力助手和廣大中國青年學習共産主義的學校。

  第二階段:推動青年積極投身改造中國的革命實踐(大革命時期和土地革命戰爭前期)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共四大通過的《關於青年運動之議決案》指出:“青年運動是共産主義運動中一部分重要的工作,因共産黨是這一般共産主義運動的總指揮,青年運動必須在共産黨指導之下”,“少年共産團在政治上是要絕對的受黨指導,而在青年工作範圍以內是須有自由活動的可能。”[2]同年1月26日至30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正式決定將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改名為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簡稱“共青團”)。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和推動下,共青團各級組織努力深入群眾,積極動員青年工人、青年農民、青年學生等參加國共合作領導的國民大革命。由於在大革命後期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大革命最終遭受失敗。此後,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和影響下,共青團認清了國民黨新軍閥取代舊軍閥,並沒有根本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因此,有一部分共青團員堅持留在國統區領導青年群眾開展地下鬥爭,還有一部分共青團員則在中國共産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積極發動群眾開展土地革命戰爭,為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戰爭作出了突出貢獻。

  第三階段:推動成立各種帶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性質的青年團體(土地革命戰爭後期和抗日戰爭時期)

  日本法西斯主義加緊準備全面侵華戰爭,中國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對中國青年運動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發動廣大青年加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和推動下,共青團對自身進行改造。1936年11月1日,中國共産黨作出《中央關於青年工作的決定》,要求根本改造青年團,“使團變為廣大群眾的非黨的青年組織,把吸收廣大青年參加抗日救國的民族統一戰線中來”當作最中心的任務。[3]之後團組織逐步改造成為各種抗日救國青年團體,青年運動的範圍急劇擴充。由於共青團的組織不再保留,為了加強對青年運動的領導,中國共産黨要求“大批吸收過去的共青團團員加入中國共産黨”,“在一切青年組織內必須組織共産黨支部或黨團”,“沒有加入黨的過去的青年團員,應該成為黨的支部周圍的積極分子”。[4]1938年5月5日,《中央關於組織青年工作委員會的決定》決定在中國共産黨內部,“縣委以上各地方黨部直至中央,成立青年工作委員會”。[5]在中國共産黨青年工作委員會及青年組織內部的黨組織領導下,廣大中國青年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對中國抗戰的形勢有了正確的認識,堅定了堅持長期抗戰的信心和決心,而共青團組織的改造則適應了抗日戰爭的形勢和抗日青年運動發展的要求,對於喚起全國人民的抗戰熱情、廣泛團結各界愛國青年、推動抗日救亡運動的蓬勃開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四階段:推動廣大青年為建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而奮鬥(解放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勝利之後,為了幫助廣大青年正確認識抗戰勝利之後的形勢,認清中國社會發展的趨勢和方向,中共中央決定重新建立青年團的組織。1946年11月,中共中央發出《中央關於建立民主青年團的提議》,強調“青年積極分子需要有一個單獨的組織以滿足其工作與學習的要求,並成為黨團結領導廣大青年群眾的核心”[6],提議各地解放區在轄區內試辦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為全面恢復團組織積極創造條件。1949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佈《中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關於建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決議》,強調“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是在中國共産黨的政治領導之下堅決地為新民主主義而鬥爭的先進青年們的群眾性的組織,是黨去團結與領導廣大青年群眾的核心,是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青年的學校。”[7]1949年4月,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一屆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中共中央為此發出賀電,指出:“過去和現在的經驗都證明,青年團是黨的有價值的助手和後備軍。”[8]為了使青年團認清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更好地發揮黨的助手和後備軍作用,中共中央大力倡導青年團員努力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並帶動更多的青年一起進步。1949年5月,中華全國青年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周恩來在會上作了《學習毛澤東》的報告,勉勵青年增強學習的信心,強調“我們青年人不是要空談,而是要實行”[9],“青年聯合會最大的作用就是組織全國廣大青年,推動與教育他們,共同學習,共同提高,共同前進。”[10]此後,在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召開的重要會議上和發佈的重要文件中,基本上都強調要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廣大青年團員和青年群眾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在新的歷史時期承擔自己新的歷史使命,在政治和思想上做了必要的準備。

  回溯歷史,我們不難看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産黨在推進青年工作方面積累了重要的歷史經驗,這些經驗仍然能夠為解決當下的現實問題提供借鑒。首先,要高度重視解決青年的理論武裝問題。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又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特殊時期,這個群體思想普遍比較活躍,但是社會經驗也普遍比較缺乏,在複雜的思想輿論環境中很容易迷失方向。幫助青年了解和接受馬克思主義,有助於他們正確地認識國內外的形勢,從而更好地發揮自己在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其次,要高度重視發揮共青團在青年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共青團作為團結帶領青年奮鬥的先進青年組織,是中國共産黨的重要週邊組織和後備軍。由於共青團的活動內容、活動方式等充分尊重青年的主體地位,更加適合青年自身的需求,在密切黨和青年群眾的關係、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並解疑釋惑、提高青年的思想政治水準等方面往往具有別的社會組織難以取代的作用。最後,緊密結合黨在不同歷史階段的中心任務開展青年工作。青年是最活躍、最富有創造力的社會群體,較少受到各類陳腐思想觀念的影響,是推進社會變革和發展的重要生力軍。中國共産黨自成立之後,就緊密結合黨在不同歷史階段的中心任務,在教育及引導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青年的積極作用,使他們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神聖使命,成為實現黨的奮鬥目標的重要力量。

  註釋:

  [1]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53頁。

  [2]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65頁。

  [3]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頁。

  [4]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頁。

  [5]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513頁。

  [6]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6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322頁。

  [7]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8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2頁。

  [8]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8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218頁。

  [9]《周恩來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36頁。

  [10]《周恩來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40頁。

  (作者單位:華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作者簡介

  姓名:周連順 工作單位:

[責任編輯:房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