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綜述:畢其一生消除饑餓 必將被世代銘記——海外各界深切悼念袁隆平

2021-05-24 17:48: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5月23日電 綜述:畢其一生消除饑餓 必將被世代銘記——海外各界深切悼念袁隆平

  新華社記者

  “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2日因病醫治無效,在湖南長沙去世。海外各界人士紛紛表達深切哀悼之情,表示他的逝世是巨大損失,他留下的遺産必將被世代銘記。

  馬達加斯加農業、畜牧業和漁業部長拉納裏韋盧在社交平臺發文説,非常遺憾得知袁隆平院士離世的消息,“我謹代表馬農業、畜牧業和漁業部並以我個人名義誠摯哀悼。”拉納裏韋盧説,正是由於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並得益於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其設立在馬達加斯加馬希齊非洲分中心的合作,馬達加斯加的水稻種植者才得以將産量從每公頃3噸提升到10噸。“通過雜交水稻技術的發展,願袁隆平消除饑餓的願景在馬達加斯加得以實現。”拉納裏韋盧説。

  莫三比克國家通訊社前社長古斯塔沃馬維説,雖然莫三比克有大量耕地,但由於人口增長很快,土地會越來越稀缺。因此,袁隆平的高産水稻品種意味著我們可以利用有限的耕地生産更多的糧食。馬維説,袁隆平去世的消息令人震驚,“一個人畢其一生致力於一件事,幫助人們把日子過好一點、改善人們的飲食,我們認為他是一個英雄”。

  莫三比克農業研究所主任、中莫農業示範中心副主任奧蒂利婭托莫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世界各國應該繼續與他的研究中心合作,尋求解決糧食問題、消除饑餓的辦法,因為這是他畢生所追求的事業。托莫説:“在莫三比克,我們需要推廣我們獲得的品種,生産足夠多的糧食,並將水稻生産技術推廣到全國各地。只有這樣,才能將袁隆平的遺志發揚光大。”

  莫三比克中非賽賽農業合作項目執行經理胡計高説,賽賽農場用的全都是中國的種子和種植技術,幫助非洲人民提高糧食産量,解決他們的吃飯問題,這個目標樸實無華,卻意義重大。“袁老的精神永遠激勵我們在水稻種植農業研究和實踐中不斷進取,並朝著這個目標邁進。”

  巴基斯坦嘎德農業研究與服務公司首席執行官沙赫扎德馬利克對新華社記者説,袁隆平的逝世不僅對中國是一個悲傷的消息,更是全人類的一大損失。雜交水稻技術為巴水稻行業帶來變革,且已産生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在巴農村地區,雜交水稻技術已為脫貧做出貢獻”。

  馬利克説,不光是在中國和巴基斯坦,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在世界上許多國家也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世界各地的人民都會緬懷他”。

  “在菲律賓,種雜交水稻的農民都認識袁隆平,”被稱為“菲律賓雜交水稻大王”的林育慶説。據介紹,如今,雜交水稻在菲律賓的種植面積已超過100萬公頃,每公頃最高産量達到15噸,是當地傳統水稻品種的3倍。在菲律賓的農貿市場和大型超市,都可以買到雜交水稻産出的大米。

  巴西南裏奧格蘭德州水稻研究所技術主管伊沃梅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今天獲知袁隆平教授逝世的消息,我很難過。他留下的遺産必將被世世代代銘記。”梅洛説,雜交水稻技術對減少全世界營養不良的現象具有重大意義,“袁教授的成就為我們留下了一筆科技財富,為全世界消除饑餓做出貢獻”。

  德國電視一台電視新聞節目《今日新聞》網站發文説,幾十年來,袁隆平的偉大目標是讓全世界的人們都有足夠的食物。在中國,這一目標已廣泛實現。袁隆平為此做出了重大貢獻。文章説,雜交水稻技術是對“特別強壯”和高産的水稻品種進行可持續雜交。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全世界大多數生物學家和農學家都認為如此育種不會成功。但袁隆平用他的研究證明了這一理論。

  袁隆平逝世後,多個國際組織也紛紛在社交平臺發文表示深切悼念。

  聯合國官方微博發文説:“袁隆平院士為推進糧食安全、消除貧困、造福民生做出了傑出貢獻!國士無雙,一路走好。”

  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在社交平臺上發文説:“今天,我們緬懷一位真正的糧食英雄。中國科學家袁隆平通過率先培育的雜交水稻品種,使千百萬人免於饑餓。他於今天去世,享年91歲,但他為消滅饑餓留下的遺産以及使命將被牢記並傳承下去。”

  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屈冬玉在社交平臺上表示,袁隆平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雜交水稻研究,幫助數十億人實現了糧食安全,稱袁隆平是自己敬愛的“老師”和榜樣,對袁隆平的逝世深感悲痛。(執筆記者:馮玉婧;參與記者:劉鍇、閆潔、王建剛、聶祖國、文浩、宮若涵、張毅榮、李浩、蔣超、華義、陳佔傑)

[責任編輯:王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