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鑒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傳承創新中,擦亮中醫藥這塊金字招牌

2021-05-13 10:32:00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字號

  河南省南陽市城東溫涼河畔。巍巍山門,子母闕迎面而立,闕身下一對朱雀正展翅欲飛。金色的琉璃瓦映襯著“醫聖祠”三個遒勁大字。院內古碑列道,殿閣儼然,蔥蔥郁鬱間透露出歷史的古樸凝重。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便長眠於此。

  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醫聖祠,了解“醫聖”張仲景生平及其對中醫藥發展作出的貢獻。讓我們隨著考察的足跡,穿越千年時空,感悟中醫藥的時代價值,體會此行背後的深意。勤求古訓,博采眾方醫聖祠東長廊鑲嵌著“張仲景組畫”,這組史畫以漢代畫像石刻的藝術再現了張仲景下荊襄、登桐柏、赴京洛、涉三湘,“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終成“萬世醫宗”的不平凡一生。張仲景,名機,南陽人,自幼就有“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的宏願。身為地方官,他體察民情,留心各種疾病,注意蒐集民間方劑,誠懇求教各地名醫,經常在公堂上,給窮苦百姓切脈開方。東漢建安年間,大規模的疫病在全國各地流行肆虐。張仲景家族的遭遇就是那個時代真實的縮影,他寫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正所謂:“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一位位親人離世的噩耗,使張仲景十分悲痛。他深知當時大多數醫生既因循守舊,又不肯探求醫經。於是,他決心認真梳理前人醫學理論,參考收集了大量民間方劑,在自己豐富的臨床實踐基礎上,勤勉用功、刻苦著書。經過十幾年的努力,他終於撰寫完成了被後世醫家讚譽為“方書之祖”“醫學春秋”的《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確立了六經辨證體系,不僅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也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治療傳染病的醫學專著。澤被後世,造福世界回望歷史,我國同疫病的鬥爭從來沒有停止過。據統計,僅西漢以來的2000多年中,就發生過300多次疫病流行。在與疫魔的較量中,中華民族一次次轉危為安,《溫疫論》《溫熱論》《濕熱條辨》《溫病條辨》……一代又一代醫者不斷總結中醫抗擊疫病的經驗,不斷創新行之有效的預防和治療疫病的方法。在《傷寒雜病論》問世1800多年後的今天,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面對疫情大考,中醫藥再次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抗疫答卷,彰顯了獨特的智慧和價值理念:——“清肺排毒湯”,來源於《傷寒雜病論》中的4個經方,蘊含著中醫治療學調和陰陽的價值觀念;——“辨證論治”,一人一策、隨證化裁、及時調整,有效降低了發病率、轉重率、病亡率;——“治未病”,通過適度勞逸、合理膳食、有常起居等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對新冠肺炎的抵抗力、免疫力;……誠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主持召開專家學者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的:“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是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當前,中醫藥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已傳播到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中國與40多個外國政府、地區主管機構和國際組織簽署中醫藥合作協議。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醫藥積極參與全球抗疫,被多個國家借鑒和使用,成為疫情防控中國方案的一大亮點。

  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傳承是中醫藥發展的根基,創新是中醫藥發展的活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醫藥事業發展迎來新的歷史機遇。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為促進新時代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指明方向、描繪藍圖、明確任務。“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産業化。”“要做好中醫藥守正創新、傳承發展工作,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服務體系、服務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養模式,使傳統中醫藥發揚光大。”從發掘中醫藥時代價值到指明中醫藥發展路徑再到推動中醫藥高品質發展,新時代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前景廣闊。沒有傳承,創新就失去根基;沒有創新,傳承就失去價值。唯有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才能擦亮中醫藥這塊金字招牌,讓古老的中醫藥歷久彌新。在醫聖祠收藏的白雲閣藏本木刻版《傷寒雜病論》前,很多參觀者都會仔細端詳。從張仲景寫就《傷寒雜病論》到這套被稱為“善版、珍版、絕版”的珍貴文物幾經輾轉得以保存,再到中醫藥在全世界發揚光大,時光流轉中折射出的是中醫藥傳承千年、經久不衰的獨特魅力。未來,這份魅力一定會更加絢麗多彩。策劃:杜尚澤撰文:秉岩圖片來源:新華社( 攝影:王曄,視覺:賴向東、畢曉洋)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