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邁新步 發展路徑寬
一座礦井,展示煤炭生産轉型
增效減排 綠色開採
從大學課堂上的理論學習,到編寫公司的煤礦充填開採作業規程,再到今年4月成為高河能源公司充填開採隊隊長,37歲的李雙利説,他正在見證著一場煤礦開採工藝的變革。
潞安化工集團高河能源公司是山西省10座省級綠色開採試點煤礦之一,承擔著煤矸石返井和充填開採兩個綠色試點項目。去年,百萬噸級膏體充填開採示範基地建成,設計充填採煤量每年達100萬噸。
在高河能源充填開採集控中心,工作人員點擊滑鼠,破碎篩分車間和充填車間便開始運轉,由電腦螢幕上的數據便可判斷各環節是否正常。
“把採礦産生的矸石等廢棄物,加上粉煤灰、劣質土、城市固體垃圾等,加工成膏狀高濃度漿體,利用大型充填泵通過管道輸送到井下採空區,這就是充填開採,就像擠牙膏一樣。”高河能源充填開採項目主管技術員鄭帥亮説。
高河能源公司井田內村莊密集,太焦鐵路和鐵路專用線橫穿,壓煤量多達3億多噸,佔地質儲量的60%左右,充填開採可延長礦井服務年限。
與此同時,充填開採可以將矸石進行回填利用、控制地表變形,還可以保證頂板岩石不破壞,保護地下水,實現“矸石零排放、地表零沉降、水體零破壞”的“三零”目標。
“政府對綠色開採有政策支援,資源稅減半,産能置換指標達30%,再省去土地塌陷補償費和矸石處理費,充填開採1噸煤可以節省100元左右。”高河能源生産副總經理張永平算了這樣一筆賬。
一部話劇,展現院團改革成果
創新機制 産教融合
本報記者 喬 棟
臺上的漫天雪花中,村民們頭係白頭巾,老支書呂五福望著白雲深處的遠方,帶著鄉親們發出了吶喊——“路不打通,人不下山!”
30年,兩代人,一座山,一條路。話劇《太行》以此為主線,講述了改革開放前後,最先走出大山的呂五福回到家鄉、帶領全村人修路的故事。中間經過數次高潮、低谷的往復,村民們沒有退縮,依靠雙手創造了“人間奇跡”。
“從3月9日晚進行首次帶粧綵排,該劇已經演出了30場,場場座無虛席。在當前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熱潮中,這部劇恰逢其時。”該劇主演、話劇演員王蔭齋説。
據了解,《太行》是山西省“院團合一”改制後的第一部作品。2020年,為了優化高校院係佈局,山西省將山西藝術職業學院、山西戲劇職業學院、山西省晉劇院、山西省京劇院合併組建成新的山西藝術職業學院。
“這部劇的推出,標誌著學院在‘産教融合、校企合作、院團合一’運作機制中邁出堅實步伐,體現了學院改革發展新優勢。”山西藝術職業學院院長單紅龍説,“合併後,教學與實踐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效。學院將不斷探索總結完善創新‘校、院、團’一體化辦學體制機制,為文化藝術人才的培養做出應有的貢獻。”
一種材料,折射科技創新步伐
技術攻關 推動發展
本報記者 鄭洋洋
按壓噴火槍,800攝氏度的火焰噴向立在支架上的氣凝膠氈。然而,氣凝膠氈卻並未燃燒起來,伸手觸摸另一面,溫度如常。
“氣凝膠是A級防火材料,1寸厚氣凝膠氈的隔熱性能相當於25塊左右的普通玻璃。”走進陽泉平定經濟技術開發區,陽中新材有限公司工會主席溫孝忠介紹,該材料可以降低熱傳導、抑制熱對流、限制熱輻射,達到隔熱與保溫的效果。
由老煤企轉型而成的陽中新材有限公司,近年來大力攻關,研發的氣凝膠材料可在常溫常壓下生産,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生産規模。據介紹,氣凝膠材料已經應用在熱力管道和保溫保冷設備中,能夠減少冷熱損,提高能源效率。
疫情防控期間,山西不少高速路口設立了一間間白色的“零能耗小屋”,供防疫人員照明、取暖。小屋外墻以氣凝膠保溫板覆蓋,隔絕熱傳導,由鋰電池對電能進行迴圈儲能,達到冬暖夏涼的效果。
最近,陽泉市不少老舊小區正在進行節能改造,僅僅2毫米厚度的新型塗料,保溫效果相當於50毫米厚度的傳統塗料。溫孝忠告訴記者,“在相同體積下,氣凝膠材料品質更輕,有望為建築業發展提供更好的技術支援。”
一個平臺,反映治理能力提升
多方聯動 化解糾紛
本報記者 喬 棟
最近,運城市民李某收到了保險公司近30萬元的賠償,心裏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
一個多月前,李某孩子被診斷為支氣管肺炎,但保險公司認為“這種情況不屬於賠付範圍”。
“最初,我想到的是去法院起訴,但是律師建議我先去區裏的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試試。”李某告訴記者。
“由於該保險公司為派駐地市公司,鹽湖區有關部門開出‘轉接卡’,由我們中心調處這起糾紛。”運城市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專職調解員冀佳慧介紹,“我們召集保險調解委員會的工作人員,進行醫院走訪、調解談判,順利解決了問題。”
運城市去年建立起四級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搭建起一個多方聯動、化解糾紛的工作平臺。“各級中心成立後,很多糾紛得以快速化解。”運城市司法局工作人員黃生科介紹。
運城永濟市的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樓高3層,永濟市委政法委副書記王忠介紹,公安局、檢察院、司法局等相關單位分別派駐工作人員在此,實現多方聯動、一窗辦理、化解糾紛。
“在山西省‘零陳情、零事故、零案件’的‘三零’單位創建過程中,我們用好四級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不斷推動糾紛在源頭化解。”運城市委書記丁小強説。
去年,運城市開展矛盾糾紛風險排查2762次,化解各類糾紛1.7萬餘件,人民調解群眾滿意度評價為山西省第一。
一張許可證,體現營商環境改善
精簡審批 提高效率
本報記者 鄭洋洋
“昨天下午才交的材料,今天早上就通過了!”山西榮華大藥房晉中連鎖店負責人郭晟君説,“以前,我們要依次申請藥品經營許可證等多張證,現在辦一張證就可以。”
就在一個小時前,晉中市行政審批管理局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委託太谷區行政審批局工作人員對藥店進行了現場檢查,符合條件後當即發放了一張行業綜合許可證。
變化從去年開始。2020年,晉中市開始試點“證照分離”改革,按照直接取消審批、審批改備案、實行告知承諾、優化審批服務4種方式推進。圍繞地級市有權實施改革的99個行政許可事項,晉中市不斷擴大告知承諾事項的比例,提高行政審批效率。今年3月起,山西省全面推行“證照分離”。
晉中市行政審批局局長盧貴斌介紹,改革以後,辦事材料大幅精簡,有關環節減少了80%,辦理時限壓縮了85%。據統計,2020年,晉中市市場主體同比增長了8.6%。
“現在,企業登記後在網上下載表格,根據經營範圍一次性遞交材料,就能提交所有事項的許可申請。”晉中市行政審批局市場準入科科長鄭彥博介紹。
“我們加強審管銜接,依法懲治市場主體的不誠信行為。”盧貴斌介紹,“對於承諾不真實,不履行承諾的,要依法終止辦理、責令整改、撤銷決定。”
一個村莊,呈現振興發展成效
電商助力 增收致富
本報記者 付明麗
耕地、撒肥……4月底,武鄉縣上司鄉嶺頭村的張曉英格外忙碌起來。15袋種子已經備好,待5月下旬便可以種新谷了。
張曉英是嶺頭村最早做電商的村民之一,她的小米大部分是通過微店賣出去的,顧客來自全國各地。
武鄉縣地處穀子黃金生長帶,這裡種植的小米有“金珠不換”的美譽。“但村裏交通不方便,之前收購價較低,好小米賣不上好價格。”張曉英説。
2015年,武鄉縣成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縣,當年張曉英便參加了電商培訓,現在不僅自己增收致富,還幫助村民經營起網店。目前,僅嶺頭村一個村,就有100多人在開網店。今年4月,嶺頭村開始承接電商和農業技術培訓,同時創建黨員幹部教育基地、做好鄉村旅遊,發展路越走越寬。
“我們將研究完善相關支援政策,推動農村電商發展升級。”武鄉縣電商辦副主任郝旭東説。如今,電商遍地開花——全縣已建設鄉鎮(村)電商服務站233個,2020年實現電商交易額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