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我的未來在大灣區”

2021-04-29 14:28: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王哲文、姚志佳(前排左至右)

  4月17日,廣東省惠州市仲愷港澳青年創業基地路演大廳,來自各地的創業者在交談。他們大多是港籍青年,選擇將事業帶到惠州。

  今年34歲的香港青年姚志佳,家裏在惠州辦廠經營石材生意,他也因此從2013年起就頻繁在香港和惠州之間往返。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導致通關不暢,他有了一年多的時間慢慢深入觀察這座他曾經熟悉、又在發展中不斷變化的城市。讓他印象最深的,就是“路”:曾經從惠州市中心到石材廠1小時的車程,隨著道路條件的升級改善,如今只需15分鐘。也是在去年,他和祖籍惠州的香港朋友許柏鴻選擇在這裡開起了文化品牌傳播公司,致力於消弭國外對中國的誤解,也吸引更多的港澳同胞來這裡尋找機遇。

  這個創業基地對符合要求的港澳青年企業,給予場地免租,提供創業資金資助、住宿補貼等扶持。來自粵港澳的創業青年們匯聚於此,交流互助。目前這裡正孵化21個項目,其中港澳項目13個。

  王一堯

  4月16日,廣東省深圳市前海世貿大廈,2000年出生的香港姑娘王一堯坐在公司的落地窗邊,窗外是前海深港合作區的繁忙景象。

  臨近畢業時,她發現感興趣的文化類專業在香港就業前景不佳,就通過網路找到了深圳的這家開發動畫視頻創作平臺的企業,開始從事喜歡的美術工作。她説,願意在這裡一直幹下去。在這家創業企業裏,像她一樣來自香港的年輕人還有30余名。

  2018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取消一批行政許可事項的決定》,港澳臺人員在內地就業不再需要辦理專門的許可證。同年8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於香港澳門臺灣居民在內地(大陸)就業有關事項的通知》將港澳臺人員納入當地就業創業管理服務體系。深圳人社局就業促進與失業保險處處長崔歧平説,他感受入境澳青年來深就業的熱情仍在逐步增加。儘管在疫情影響下通關仍未恢復常態,2020年享受深圳創業補貼的港澳居民是528人,而這個數字在今年的第一季度就超過了200人。

  吳嘉惠

  4月20日,廣州市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TIMETABLE精品聯合辦公空間創始人、90後香港青年吳嘉惠在辦公室裏,身後的螢幕正滾動播放他們的創業之路。他和團隊打造的精品聯合辦公空間和咖啡廳因為時尚的室內設計風格,已成為廣州的一處網紅打卡地,圖片在社交網路上收穫無數“轉評讚”。這正符合他們的創業願景:讓港澳設計科技創意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他們的辦公空間目前有超70個青年創業企業入駐,其中港澳青年項目32個。

  莫卓亞

  4月18日,廣東省東莞市松山湖,廣東弓葉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莫卓亞在午休時間休息,身後墻上是松山湖畔的風光。2009年,這裡還是東莞遠郊的一片平房時,她是首批來到這裡的創業者之一。她創立的垃圾分選人工智慧科技創新型企業在這裡逐漸成長,推出了人工智慧生活、建築垃圾分選設備。她説,在松山湖園區裏,十幾分鐘車程範圍內就能完成整個供應鏈的採購。

  謝智衡

  4月18日,廣東省東莞市松山湖機器人産業基地,妙智科技(東莞)有限公司創始人謝智衡。這位80後生長在香港,帶著這家創立於香港數位港的企業,先後落地深圳、東莞。目前他們開發的部分産品已進入北京、廣州等地的60多家醫院。來自香港的技術、來自東莞供應商的硬體……得益於大灣區完善的産業鏈條,區域合作大大縮短了手術機器人的研發週期。

  王柏東

  4月17日,廣東省惠州市仲愷港澳青年創業基地,港籍青年王柏東站在自己的創業公司窗前。他出國留學期間本打算來廣東休個假,最終卻帶著創業的念頭留了下來。他創立的綠色包裝企業落戶惠州,目前每年上百萬元的營收全部來自國內。但大灣區連通國外市場的便利條件,讓他期待把自己的設計送上國際舞臺。

  王賦源 古偉龍(左至右)

  4月20日,廣州市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誠明倉儲有限公司創始人王賦源、古偉龍在辦公室內。《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讓這兩位來自香港的80後看到了在整個大灣區大展拳腳的可能性。目前他們的智慧儲物倉已在廣深落地,古偉龍説,未來計劃從灣區走向全國,“全中國,必須的”。

  李劍禧 孫嘉晞(左至右)

  4月20日,廣州市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香港人李劍禧和廣州人孫嘉晞在他們的直播間裏。他們共同打造了“港夫廣妻”直播品牌,致力於通過新零售模式把香港特色商品引進內地,把內地的新零售及網際網路技術引進香港。

  黃惠銘、林平治、楊漢華(左至右)

  4月18日,廣東省東莞市企石鎮舊圍村,三名香港青年黃惠銘、林平治、楊漢華在自家農場的南瓜棚裏。

  80後黃惠銘就出生在企石鎮,10歲移居香港。他認為傳統行業裏有更多機會,於是留學後回到東莞,和有相似留學經歷、相同理念的夥伴一起當起了現代農民。他們在這個企業廠房林立的典型珠三角村莊裏,開闢出佔地百畝的農場,試圖引進改良作物品種和現代農業技術,産出更“綠色”的蔬果,還發展起了旅遊項目,實現了田園夢想。在故土上創業數年,黃惠銘説起他的鄉親們時,頻頻豎起拇指。村裏的十幾名村民在這裡打工,黃惠銘説,鄉親們務農“是專業的”。村民在這裡貢獻經驗和勞動、獲得收入,香港青年也在創造之中,與故鄉的土地和人産生新的聯繫。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崢苨攝影報道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