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鄉村振興: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

2021-04-27 13:29: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光明日報記者 李慧

  穀雨時節,大江南北一片春耕忙碌景象。

  中國糧食,中國飯碗。春耕農機設備轟鳴背後,是糧食生産連年豐收,是農業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向好,是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大決策部署。2018年2月4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對外發佈,這是新世紀以來第15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文件圍繞鄉村振興戰略講意義、定思路、定任務、定政策、提要求,為新時代鄉村振興舉旗定向。

  幾年來,廣大幹部群眾辛勤耕耘,農業農村發展碩果纍纍,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圖景生動呈現,成為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壓艙石”,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根基。

   浙江湖州南潯區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助力農民增收。新華社發

  從智慧種地到融合創新 農業提質增效邁出新步伐

  這段時間,在浙江湖州南潯區舊館街道,成片的良田裏,小麥、油菜長勢正旺。今年48歲的田水芳是舊館街道港胡村種糧大戶,從零散承包到集中承包,他的種植面積已超1000畝。

  “今年備耕,是我種田以來最輕鬆的一次。”田水芳説,以前,這個季節他要早早叫上10多名散工到田間忙碌。現在農忙時,各類大型農機設備集中作業,安裝在田地間的感測器、病蟲害監測儀等可實時監控環境變化,進行病蟲害智慧預警監測,連有機肥都能根據土壤情況定制生産。

  立足於促進農業提質增效、拉動鄉村産業持續繁榮,南潯區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助力農民增收,促進城鄉均衡發展,為實現共同富裕打下良好基礎。2020年,南潯區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超48000元,同比增長6.2%。

  按照歐盟出口標準打造的特色水果出口備案基地;以高端醫療、教育、養老為特色的燕園小鎮,以康養、運動為主題的雲溪漫谷;輻射全國20余個省份的國際木材交易中心;融合亞歐風情的“一帶一路”合作示範園、風格頗具“國際范”的鄉村民宿酒店……在四川成都青白江區鄉村大地上,一個個高標準、現代化的鄉村振興項目刷新著人們的認知。以開放、引領、示範、創新、新經濟、總部基地等為“標簽”的一大批龍頭項目正在加快推進,以“國家級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創建為核心的生態圈能級正在迅速提升。

  項目高速發展背後,以農産品精深加工、都市休閒農業、農村電商、森林康養、農産品物流、綠色種養、農業文創等新産業新業態為核心的現代農業産業集群正在形成,特色小鎮、文旅融合正在拓展鄉村産業的場域和邊界。

  在鄉村振興中,各地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加強現代農業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我國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比超過95%,全國家庭農場超過100萬家,農民合作社達到222.5萬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89.3萬個,成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農産品品質安全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品質興農、綠色興農成為現代農業主旋律。

  2020年,全國糧食總産量13390億斤,比2019年增長0.9%,連續六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全國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達71%;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邁上60%新臺階……一系列數據,映射著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給農業發展注入的新活力。

   遊客在江蘇沛縣楊屯鎮南山牡丹園觀景賞花,鄉村旅遊發展持續帶動農民增收。張體會攝/光明圖片

  從環境治理到鄉風文明 農村成為安居樂業新家園

  道路乾淨整潔,農房黛瓦白墻,綠植錯落有致,池塘清澈見底,百花馨香爭妍……在江蘇沛縣紅色基地青墩寺小學所在地張寨鎮劉莊村,美麗畫卷盡收眼底。

  張寨鎮依託青墩寺小學這一紅色文化資源,走紅色引領、綠色發展之路,打造宜居宜遊宜業紅色旅遊特色村,圍繞庭院整潔、綠化綠植、村容村貌提升、廁所改造、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等重點領域,持續開展村莊環境整治。

  “村環境幾乎每天都在發生變化,走出家門就像是走進公園,很舒心。黨史館建在我們村,環境越來越美,村民幸福感漸增。”張寨鎮黨委書記王明運説。

  “垃圾靠風吹,污水靠蒸發”,曾是不少村莊的真實寫照。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我國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各地有關部門合力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截至目前,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68%,行政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率超90%,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目標任務基本完成。農村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加快建設,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水準不斷提升,鄉村面貌煥發新氣象。

  村莊乾淨了、變美了,村民們的精氣神也有了新的提升。

  在西藏日喀則市江孜縣江孜鎮東郊村,近年來村兩委班子發動大家參與定規矩,把戒煙控煙、不亂扔垃圾等寫進村規民約,村民們對於村莊管理積極上心,重視教育、崇尚科學成為新時尚。村民扎頓説:“大家不比吃、不比穿,就比誰家大學生多,孩子們也比著誰能考進好學校!”

  加大對傳統村落、民族村寨、農業遺跡等保護力度;加強農村基層治理,積極調處化解鄉村矛盾糾紛;以黨建引領創建鄉村善治新模式……各地紮實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鄉風文明建設,一股清新之風在廣袤田野上吹拂,讓村民生活更加安心舒心。

  從政策支撐到産業助力 農民奔向殷實富足新生活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持續增加農民收入,讓農民“錢袋子”鼓起來,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標。在各地農村創業創新已成為繁榮鄉村産業、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

  “去年的‘生態鄱陽湖-綠色農産品’廣東展銷會上,上堡米果榮獲産品金獎,現場就有客戶訂購了1.5萬斤。”被稱為“梯田阿妹”的江西崇義縣上堡鄉赤水村村民劉金萍説,現在米果銷量不斷增長,這段時間她一直忙著趕進度製作米果。

  主動了解優惠政策,走訪農技專家,外出參加培訓;探索更高效的種植方式和提升稻米産量;對農民免費發放優質種子;學習新的銷售模式,爭做“網紅”,開闢線上直播帶貨新渠道……在劉金萍的帶領下,傳統米果製作技藝得到更好的傳承,“上堡米果”品牌日益做大,帶動農戶增收2000多元。

  鄉村興,則農民富。隨著鄉村振興的加速,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2019年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6萬元,提前1年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目標。2020年該數據達17131元,較2015年增加5709元。

  同時,農民收入結構更加優化。不僅務農能增收,外出打工、在鄉創業、盤活資源也都成為增收的新途徑。從經營收入看,農産品增值空間不斷拓展;從務工收入看,農民工工資水準不斷提高;從財産收入看,農村改革紅利持續釋放,帶動財産凈收入快速增長;從轉移收入看,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斷加強,轉移性收入佔比明顯提高。

  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離不開産業興旺,更離不開改革助力。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劉煥鑫介紹,“十三五”期間,農村改革持續深化,2億多農戶領到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三權分置”取得重大進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新一輪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啟動實施;農村集體資産清産核資基本完成,6億多人集體成員身份得到確認,農村改革“四梁八柱”基本構建。

  城鄉融合發展也邁出了堅實步伐,建立了城鄉統一的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居民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制度,全國95%的縣通過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評估認定,城鄉均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水準明顯提升。

  站在新的歷史交匯點上,各地正全面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機銜接,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並向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偉大目標破浪前行。

  《光明日報》( 2021年04月27日 06版)

[責任編輯:張婧]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