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走紅的“致謝”教會我們對抗焦慮和悲觀

2021-04-23 15:02: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近日,中科院自動化所一篇博士論文的“致謝”在網際網路“刷屏”,作者黃國平用毫無保留的真誠、不加修飾的樸實,道盡成長路上的坎坷與掙扎。一句“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不枉活一世”,支撐著“一路泥濘”中走過的作者,也看得讀者眼角濕潤,網友評價這是“現代版的送東陽馬生序”。

  “致謝”的意義在於讓我們看到了對抗苦難生活的頑強力量。平淡如水的語言,波濤洶湧的生活。“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短短12字濃縮了求學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難”。親人先後離世的無助、拖欠學費的窘迫、無比脆弱的尊嚴,“雨天濕漉著上學”“夏天光著腳走在滾燙的路上”,縱使生命的殘酷、生活的考驗接踵而至,他依然耗盡心力爭取在外人看來稀鬆平常的東西。“致謝”中的拼盡全力,讓奮鬥者擁有了共鳴,也讓迷茫者重拾了信心。

  筆觸的輕描淡寫,反襯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和生活無法承擔之苦,卻傳遞著簡單又質樸的價值觀,“讀書可以改變命運”,“努力終有收穫”。在不少人尋覓和追逐讀書意義、奮鬥價值的當下,我們太需要一束明媚的光碟機趕低頭趕路的焦慮,需要一股堅定的力量告訴我們,讀書是與命運作鬥爭的有效途徑,知識的力量不一定在於功成名就,卻在於教會我們如何與命運的波折相處、如何與生活的苦難相處。

  “致謝”的走紅讓人想到了為奮鬥者樹碑立傳的《平凡的世界》,它引導青年走向更廣闊的人生天地,路遙寫到:“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難,苦難就會給人帶來崇高感。”“致謝”給予年輕人的力量,是明知人生歸宿是平凡也要拼命燃燒、逆流而上的崇高力量,它讓我們重新審視對週遭的敏感、對理想的赤誠、對改變命運的渴望,勇敢走出茫然無措的焦慮和無能為力的消極悲觀。

  羅曼羅蘭説過,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即便面對“許多不容易”,“致謝”中依然透著熱愛生活的點滴光亮,“在煤油燈下寫作業或者讀書都是晚上最開心的事”,“如果下雨,保留節目就是用竹筍殼塞瓦縫防漏雨”,讓人仿佛看到當年那個無奈卻也知道苦中作樂的小孩。生活中有太多壓力與不如意,即使走出大山、走出貧窮,也會面臨求而不得,面臨成長瓶頸,在重壓之下保有尋找快樂和意義的能力,才是生活不變的課題和生命恒久的價值。

  風雨之後定有彩虹,泥濘過後皆為坦途。“致謝”裏有現實的冷峻,也有向上的溫暖,有不言放棄、堅忍不拔的“我”,也有那些困境中伸出的“援手”。溫暖的社會讓人有不斷趨光向上的動力,給人以努力生活的勇氣,願“致謝”的力量帶給更多人走出困境、擺脫焦慮、擺脫悲觀和消極的光亮。(藍煒)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