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一篇《致謝》折射的時代之光

2021-04-23 15:02: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在“423世界讀書日”即將來臨之際,中國科學院博士黃國平學位論文的《致謝》部分激起萬千回應。一貧如洗的農家少年,二十二載求學路,經歷一路風雨泥濘,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一路走出小山坳,博士畢業後就職于騰訊人工智慧實驗室,實現了人生的逆襲。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黃博士的《致謝》和給網友的回信迅速走紅大眾網路平臺,感動了無數網友。正如有網友所言,他的世界本無光,他把自己活成了光。他的故事,更折射出了時代之光。

  折射出教育之光。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廣大農村尚未完全解決溫飽問題,城鎮化尚未全面推進,發憤讀書考上大學成為無數學子的共同夙願,所以黃博士《致謝》中的求學經歷能夠引起社會的廣泛共鳴。據有關數據統計表明,截至2020年底,我國自主培養研究生已經突破1000萬人。科教興國帶來的教育紅利,為中國崛起注入了強大的知識力量。黃博士並未因貧而輟學,那是因為“進入高中後,學校免了全部學雜費,胡叔叔一家幫助解決了生活費,進入大學後,電腦終於成了一生的事業和希望。”黃博士是一位幸逢新時代的高學歷人才,可以説受惠于黨的好政策,得益於個人的努力作為,既見證了教育改革發展的可喜成就,也向推動教育公平正義的時代之問提供了更加生動的答案。

  折射出知識之光。知識沒有貴賤之分,讀書可以改變命運。人的家庭出身是先天的,貧困子弟和富家子弟的求學起跑線就不一樣,但這不足以阻擋一顆求知求學的光明之心。不怨天尤人,不妄自菲薄,才能眼中有光,腳下有路,迸發出求知若渴的無窮動力。正如黃國平所言“家徒四壁,在煤油燈下寫作業或者讀書都是晚上最開心的事”。古人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知識點亮人生,腹有詩書氣自華,心有格局路寬廣。如今,處於知識爆炸的資訊時代,我們更要保持一種“活到老、學到老”的勁頭,才能不辜負時代,不辜負生命。

  折射出奮鬥之光。有人説,從來沒有開挂的人生,只有逆流而上的努力。細細品味黃博士的《致謝》,可以感受到,他致謝的不是貧困,而是致謝生命中“雪中送炭、照顧有加”的親朋師友和眾多關心他的人,展現出“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精神,書寫出“苦中求樂、苦盡甘來”的欣慰。貧窮或許會限制人的想像力,也容易擊垮人的信心,可能讓人失去希望。正如黃博士回憶求學經歷,一些有損脆弱尊嚴的行為,“都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唯一能夠支撐他信念的就是“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不枉活一世”。當地媒體到老家採訪他大伯也證實了這一點,國平小時候放牛都是把書帶在身邊,村裏人都把他當成榜樣。這恰恰證明,困難像彈簧,你弱他就強,貧困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貧困打倒。“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奮鬥本身就是一種幸福”,習近平總書記鏗鏘有力的話語鼓舞人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我們只要保持對命運不服輸的勁頭,永不放棄一顆奮進之心,堅持不懈走下去,終會走向人生的輝煌。

  折射出感恩之光。人生一輩子難得貴人相助,倘若自己不優秀又何來貴人相助?在母親出走、父親早逝、婆婆病故的少年時代,正是因為國平始終不放棄,“考試後常能從主席臺領獎金,順便能貼一墻獎狀滿足最後的虛榮心”,由此得到幾位好老師的關懷有加、胡叔叔的生活費補給,以及許許多多沒辦法盡數列舉的好心人支援,他才得以圓滿完成學業。如果他自己不爭氣,又何來的八方支援?他高中班主任接受採訪時談到,國平參加工作後高興地打電話説:“老師,以後有錢請你喝酒了。”他每次回家鄉都會看望資助生活費的胡叔叔,點滴小事足見感恩情懷。尤為可貴的是,他在《致謝》中提到“理想不偉大,只願年過半百,歸來仍是少年,希望還有機會重新認識這個世界,不辜負這一生吃過的苦。最後如果還能做出點讓別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這輩子就賺了”。貧困時得到眾多支援,發展後懂得感恩幫助過自己的貴人,懂得回報國家、社會和人民,繼續播灑真善美的陽光,這才是感恩的崇高境界。

  折射出“吃苦”之光。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致謝》開篇就説“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將這份博士學位論文送到你的面前”。值得欣慰的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扶貧攻堅力度加大,絕對的赤貧已經成為國人漸漸遠去的記憶,黃博士的艱辛求學經歷或許已經不可複製。然而,當我們看到許多青少年難以體驗“貧困”二字,而“嬌驕”二氣比較明顯的現象時,有必要適當地補上吃苦這堂課。每年清明節,寧夏固原市弘文中學都要組織學生徒步108里,為任山河烈士陵園掃墓,這一傳統已經延續了26年。活動發起人弘文中學原校長韓宏説:“人生只要有一次這樣的徒步經歷,未來無論走到哪,都不會畏懼困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或許,在這個物質富足的時代,適當地“自討苦吃”,能夠填補起精神的空虛,延伸生命的時空維度,再看遠一些,也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激發更多的精神力量。(蔣崇競)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