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80個項目裝一“筐”!這份國家承諾清單與你息息相關

2021-04-23 09:22: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80個服務項目裝進一個“筐”!這份國家承諾清單與你息息相關

  醫療、教育、就業、社會保障、住房保障……享有這些基本公共服務,是每個公民的基本權利,而如何保障人人都能享有這些權利,則是政府的重要職責。

  近日,國家發改委等21個部委聯合發佈《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2021版)》。9個方面,22大類,涉及80個服務項目,這份標準中明確了哪些內容?為什麼要給基本公共服務制定國家標準?重點要保什麼,保到什麼程度,又該如何實現?新聞1+1共同關注:基本公共服務“新國標”,我們會得到什麼?

  01

  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是每個公民的基本權利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魏娜:無論是起草《“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還是今天把這個規劃作為一種標準展現在大家面前,一個最核心的問題是,要讓全國人民意識到這是每一個公民的權利,同時這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責任。黨和政府強調老百姓要共建、共治、共用,要讓老百姓共用成果,這份《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2021版)》就是一個藍圖,讓大家清晰地看到我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的權利,也要讓大家感到作為一個公民,我們的自豪。

  02

  我們的公民權利保障究竟是什麼水準?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魏娜:首先我國的定位是發展中國家,而這個涵蓋的9個方面、22大類、80個服務項目的標準,肯定是高於一般的發展中國家水準。當然和發達國家相比,肯定是還有差距,這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03

  80個服務項目為何裝進一個“筐”?

  9個方面22大類,涉及80個服務項目,過去這些內容都是分散在不同時期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政策中,現在集中放到一個“筐”裏,好處是什麼?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魏娜:比如九年義務制教育,比如小孩出生打防疫針,過去這些基本公共服務都是由各個部門分別來完成,而現在集合到一起,我認為就等於繪製了一張藍圖。它讓老百姓更清楚的了解到從出生到老年,我能享有怎樣的服務,這是國家向公民做出的硬承諾。另外,按照標準來提供服務,也增加了資訊透明度,同時在考核實現情況,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評估上,也有了更清晰的目標。

  04

  “均等化”不等於“平均化”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魏娜:在我們制定《“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的時候,當時首先考慮的是“均等化”。這意味著在我們遼闊的國土上,各個區域之間,要提供一樣的服務。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平均化,也不意味著地區之間去攀比。因為我們國家的發展非常不均衡,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地區,可能有些地方早就達到了底線標準,所以我們也是提倡這次標準公佈後,有能力有財力的一些地區和城市,可以在此基礎上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的標準和水準。

  05

  “特殊人群”如何“充分”保障?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魏娜:近年來,我國在交通、通信、醫療、養老、教育等多領域推出大量為民服務的較為特殊的公共服務項目,因為社會中,不同群體會有不同需求,比如邊遠地區和生活困難群眾、殘疾人等。在滿足他們對基本公共服務的需求之上,我們還要更有針對性地提供特殊公共服務項目,這樣基本公共服務會更有溫度和力度,能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更多的方便。

  06

  老有所養,需要更多社會力量的參與

  涉及到“老有所養”,政府恐怕也不能“包打天下”,社會資本、社會力量又該如何加入?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魏娜:我們特別鼓勵社會力量來參與到機構養老、社區養老當中,包括一些公益組織、志願組織,其實他們也渴望參與其中。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政府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出臺相關政策、提供項目支援或者是相關激勵措施,使更多的社會力量能夠有積極性。

  07

  提供基本公共服務都是政府幹?還有誰能加入?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魏娜:現在國家強調要逐步實現全體公民無論身在何處都能夠公平可及地獲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共建共用改革發展成果。《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2021版)》制定出來後,各級政府也意識到了自己的責任,但是如何更好地實現這些公共服務,這裡就涉及到提供服務的的方式和途徑的問題。我們要充分利用社會力量,這其中就包括企業、市場的力量,以及社會組織、公益慈善組織,讓他們參與到提供服務中來,提高服務的效率,讓服務更人性化,使讓老百姓更加滿意,這是我們需要不斷探索的一條途徑。

  08

  兜牢民生保障的底線,財政必須要有承受力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魏娜:我們制定《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2021版)》,並且用清單的方式把每一項需要實現的基本公共服務內容都列出來了。但這個清單是需要財政來保障的,其中中央財政、地方財政,都要有相應的支援,政府肯定是要“掏腰包”的。而如何來統籌做好兜牢民生保障的底線,又能夠使財政可承受?這方面的剛性支出也是對政府的一個考驗。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