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笑起來真好看丨習近平一句“悄悄話”,給出三條致富經

2021-04-14 09:24: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編者按: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週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廣大脫貧群眾露出了真誠笑臉,這是對脫貧攻堅的最大肯定,是對廣大黨員、幹部傾情付出的最高褒獎,也是對革命先輩和英烈的最好告慰。《天天學習》特別策劃“笑起來真好看”系列,記錄鄉親們的幸福生活,帶您一同感受鄉村的美麗蝶變。

  天天學習窮時候,這裡的村民蝸居在大山深處的舊木房,日常用水主要靠接雨水,用煤油燈照明,一畝玉米收不上300斤,“簡直是在石旮旯裏刨食”。

  現如今,這裡的村民搬出大山安居新家園,水電路網一應俱全,地方産業興旺,每人平均年收入超萬元。

  十餘年間,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陽縣那滿鎮新立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地處滇桂黔石漠化區的小山村從“窮窩窩”變身“金窩窩”,祖祖輩輩的窮日子也變成了好日子。

  “群眾過上了好日子,得益於總書記的鼓勵,得益於黨的富民政策好!”回想起習近平到訪新立村時的場景,新立村黨總支書記羅朝陽記憶猶新。

  時間回溯到2010年,當時的廣西正遭受嚴重的秋冬春連旱,全自治區受災人口1237萬多人,農作物受旱面積1951萬多畝,絕收127萬多畝。就在那年的5月10日,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來到位於右江河谷的那滿鎮考察災情、指導扶貧工作。

  當天習近平走村串戶,鄉親們的一粥一飯、鄉村裏的一草一木,他都牽掛於心。

  據羅朝陽回憶,那時候每人平均年收入才2000多塊。旱地缺乏灌溉設施,有些屯沒有通公路,大石山區飲水困難等,村民們反映了很多困難。當時,習近平聽完表示大家的需求很現實。他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加強政策引導和産業扶持,特別要抓好邊境地區、革命老區、大石山區、民族自治縣的扶貧開發工作。

  除了新立村,那天習近平還來到了同屬那滿鎮的內江村。看到正在田間勞作的農民黃廣華,習近平與他攀談起來:家裏幾畝地?種的是什麼作物?農産品銷售情況怎麼樣?水利設施建設得如何?一年家裏收入有多少?支農惠農政策落實到位了沒有?

  《習近平扶貧故事》一書還記錄了新聞裏沒有出現的一句“悄悄話”。據黃廣華回憶,習近平不僅問了他許多問題,還給他指出了發展的路子,要求他把種香蕉、番茄(聖女果)和山上種(杧)果這三篇“文章”做好。

  這句“悄悄話”,為黃廣華埋下了人生轉折的伏筆。他從200多棵杧果樹起家,短短幾年,種植規模就增長到1萬棵,年收入達到80萬元左右。

  如今的那滿鎮,像黃廣華這樣脫貧致富的村民不在少數,各個村落也都像新立村、內江村一樣富了起來。一片片綠油油的梯田錯落有致,一顆顆黃燦燦的杧果挂滿枝頭。産業好了,收入多了,房子新了,生活好了,成了鄉親們共同的心聲。

  抓住産業,就抓住了脫貧攻堅的“牛鼻子”。面對“九分石頭一分地”等特點,百色因地制宜,在産業扶貧方面下足“繡花”功夫——右江河谷,果蔬四季飄香,番茄、杧果等搭上果蔬專列北上進京、南下出境;兩翼山區,桑樹、油茶、柑橘、中草藥佈滿山坡;中越邊境一帶,不斷發展的邊貿産業讓邊民鼓了腰包。

  “産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十三五”期間,通過實施産業扶貧三年攻堅行動,全國每個貧困縣形成2—3個扶貧主導産業,一批年産值超過100億元的優勢特色産業集群逐漸形成。

  如今,越來越多的“小特産”成為帶動農民致富奔小康的“大産業”,為鄉村振興插上了“翅膀”。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