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笑起來真好看 | 在梁家河,習近平當過掃盲班老師

2021-04-12 20:59: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編者按: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週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廣大脫貧群眾露出了真誠笑臉,這是對脫貧攻堅的最大肯定,是對廣大黨員、幹部傾情付出的最高褒獎,也是對革命先輩和英烈的最好告慰。《天天學習》特別策劃“笑起來真好看”系列,記錄鄉親們的幸福生活,帶您一同感受鄉村的美麗蝶變。

  天天學習1969年1月,不滿16歲的習近平來到陜北梁家河村插隊,在這裡度過了七年知青歲月。在村民們印象中,習近平當年住過的窯洞裏,炕沿上、鋪蓋上、枕頭邊上,全都是書。

  “現在回憶起來,近平他們住的那個窯洞特別溫暖,也特別神奇,就像是知識的寶庫。”和習近平一起勞動、生活過的村民武暉回憶。

  那時候,武暉很想看看那些書裏寫的都是什麼,但一開始不敢多翻。倒是習近平首先開口,喊著武暉小名説:“鐵鎖,你喜歡看什麼書,就拿去看。”遇到不懂的,武暉就問習近平,“無論問什麼,近平都很耐心地教給我”。

  科普讀物《十萬個為什麼》、史書《三國志》、高爾基的《母親》、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武暉對知識的渴望觸動了習近平,他琢磨著做點什麼,幫鄉親們學點文化。

△梁家河村知青舊址外景(2015年2月13日攝)。

  △梁家河村知青舊址外景(2015年2月13日攝)

  一天,大隊黨支部開會,習近平正式提議:“咱們村,像武暉這樣想學習的人可多呢。年輕人如果不識字、不學習,以後是沒有出路的。我辦一個掃盲班,把大家組織起來學習吧!”

  當時村裏人大多數不識字,這個提議得到了擁護,掃盲班很快就辦起來了。習近平跟大家約定,晚飯後和下雨不出工的時候,就是掃盲班的上課時間。

  《習近平扶貧故事》一書記錄了當時的教學細節:沒有教學工具,習近平就自己抄寫漢字卡片。一二三四、東南西北、前後左右、男女老少……從最簡單、最常用、最基礎的漢字教起,等大家有了一些底子,他再教稍微複雜點的字。除了教大家識字,習近平還給鄉親們説古今。家事國事天下事,他講得深入淺出,大家聽得輕鬆愉快。

  幾十年後,村民張衛龐還記得當年的學習感受:“我最愛聽近平講故事,我是個大老粗,啥都不懂,也沒看過啥書,就會瞪著眼睛聽他講,一聽就是大半晌,當時就覺得他講的故事太有意思啦!”

  “在當時,與周圍的其他村相比,梁家河的村民文化素質要高一些,識字的人也要多很多。”村民王憲平回憶。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桿洞鄉中心校的孩子們在合影(2019年3月14日攝)。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桿洞鄉中心校的孩子們在合影(2019年3月14日攝)

  “擺脫貧困首要並不是擺脫物質的貧困,而是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習近平總書記認為,脫貧致富不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腦袋。這是中國反貧困鬥爭的題中之義,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數十年如一日所堅持的扶貧良方。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了“扶智”,習近平總書記深入調研、深刻思考——他輾轉3個多小時來到大山深處的重慶石柱縣中益鄉小學,了解教育扶貧落實情況;他要求“不斷提高教師待遇,讓廣大教師安心從教、熱心從教”;他叮囑年輕教師“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奮進者、教育扶貧的先行者、學生成長的引導者”……

  時光荏苒,撫今追昔。教育扶貧為中國帶來了巨變和希望。今日之中國,基礎教育歷史性地解決了“有學上”問題,數以百萬計的貧困家庭有了第一代大學生……越來越多的貧困學子順利完成學業,用自身的奮鬥打破貧困局面,打開了更廣闊的天地。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