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疫後重振看湖北】一年了,武漢很好,你們好嗎?中國之聲回訪《天使日記》講述者

2021-04-09 19:17: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央廣網北京4月9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2020年4月8日零時起,封閉了76天的武漢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制措施。4月8日,標誌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見證中國抗疫堅強有力、成效卓然。

  直到今天,一年前武漢“解封”的場景依然讓人動容。那一天零點時刻,百年江漢關鐘聲敲響,長江沿岸25公里燈光秀亮起,近千座樓宇和七座大橋一起被點亮,輪船燈火通明,汽笛和著鐘聲震響江城。76天按下“暫停鍵”的大武漢,終於迎來重啟的曙光。

  疫情期間,我們見證了數百支醫療隊、數萬名醫務人員,從四面八方出發,在“九州通衢”畫下了同心圓,一年前武漢按下重啟按鈕,離不開數萬來自全國各地的白衣天使的辛勞汗水。

  2020年1月29日到3月22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推出特別策劃《天使日記》,邀請抗疫一線醫護人員以語音自述的方式講述發生在戰“疫”最前線的故事。從重症監護室、普通病房、方艙醫院發來的349篇聲音日記,為我們記錄下這段歷史。

  這裡有醫護人員與患者生死與共的患難深情,有危難之中愈發濃重的親情、愛情,還有戰“疫”一線的局勢變化。一年過去了,武漢已經康復,那些在關鍵時刻留下記錄的白衣天使們還好嗎?

  1

  我是武漢市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護士長黃卉。2020年疫情期間,我在醫院呼吸二區與呼吸七區二個病區負責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療護理工作,疫情後,我重新回到原來的崗位,現在在醫院南京路院區呼吸科二病區擔任護士長,負責呼吸重症、呼吸介入、呼吸康復等患者的日常治療、護理,以及品質控制等工作。

  曾經的隔離病房到現在寬敞明亮的病室收治著普通病患,我們一邊根據疫情變化做好防控後續工作,一邊加快推進復工復産,恢復正常診療秩序。

  武漢“解封”已經一年了,我們迎來的不止春暖花開,還有寒冬後的久別重逢。前段時間,醫院邀請10支援漢醫療隊重返武漢,帶著我曾經的戰友重返我們曾經並肩戰鬥過的地方,種下了屬於我們的友誼之樹。

  今後,我會繼續做好本職工作,更加注重人文關懷,用更有溫度、更人性化的護理,幫助每一位患者早日康復。

  2

  我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傳染病專科醫院呼吸三科的護士,佧米力江阿力木。去年我作為新疆第二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的隊員前往武漢東西湖方艙醫院參與了患者的護理工作。在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們來自全國各地的醫務人員都是心往一處想,勁往一塊使,就像一家人互相幫助、互相關愛,工作上相互協作,攜手救治患者。病區裏的患者也都特別勇敢,他們盡全力地來配合我們,他們和我們説的最多的就是感謝,這些都讓我特別感動。能夠看到患者的康復和他們臉上的笑容,我覺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今年3月,我被黨組織批准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産黨員,我還主動申請參加“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駐村工作,來到了和田縣吾宗肖鄉拉依喀村,在村子裏和在醫院一樣每天都很充實,我們要走訪入戶了解村民有什麼困難訴求。我覺得工作性質其實沒有變,都是在為人民提供服務。我也希望通過在基層一線的鍛鍊,能夠讓自己的工作能力得到更快提升。

  3

  我是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的護士馬莉,我參加的是河南省第六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的護理工作,在方艙醫院一共待了37天。我現在的角色發生了一些變化,從普通臨床一線護士轉變成管理者,除了一線護理工作之外,所有的事情都要做、所有的事情都要操心,要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我現在每天早上7點就要到醫院,7:30以前巡查一圈病房,把工作佈置一下,中間能幹的活都得幹,晚上病人比較多的時候需要加班,有時8點、9點,甚至10點這種情況都會有。

  上次(2021年3月)我們去武漢,再次踏進那個城市的時候,在下雨,我就想起來當時我們支援武漢的一天一天,此時此刻我們在幹嘛,我都記得非常清晰,去過哪些地方,只要我們去過的、我們工作過的,每個情景我都忘不了,它對我的職業生涯有很大的影響。經歷過這次抗疫,更加堅定了我想從事這份職業的信心,而且還要把這個職業做得更好,這可能是給我最大的一些改變。

  2021年3月24日,武漢,西北湖旁的櫻花花開正盛(圖片來源:CFP)

  4

  我是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的張明軒,去年在武漢疫情保衛戰中,在武漢市第七醫院重症監護室從事護理工作。我們在這裡共同走過了難忘的55天。

  回想去年在武漢戰鬥的那段日子,真的是刻骨銘心。還記得當時我們初到武漢,防護物資不是那麼充足,我們為了節約防護物資,穿上防護服,一穿就是6個小時。現在回想起來這段經歷還是很難忘。

  轉眼間已經一年過去了,3月12日應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邀請,回到了繁華似錦的武漢,看到了浪漫的櫻花。當時這個感覺特別好,非常美,和我們去年在武漢的場景,空無一人的馬路,形成了鮮明對比。看到了現在的武漢已經車水馬龍,想到曾經我也為這裡作出了一份貢獻,感覺非常自豪,也非常高興。我也登上了黃鶴樓,欣賞了武漢的夜景,也吃了好吃的熱幹面,真的非常開心。

  在這一年裏我感覺我已經成長了,不再是毛毛躁躁的“90後”小夥,變得更加穩重,在工作中也承擔了一個更重要的角色,從一名臨床醫務人員到有了自己的一個小小的團隊,肩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在今後的工作中,作為一名急救護士,不忘當初選擇這份職業的初心,盡最大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去護佑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

  5

  我是吉林省北華大學附屬醫院呼吸內科的醫生,趙一波。2020年1月26日,我隨吉林省首批馳援武漢醫療隊的135名醫護人員,在武漢市蔡甸區的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區分院12樓東區重症醫學病房並肩作戰62天。

  如今,荏苒時光又帶走了一年的歲月,我始終難以忘懷那段刻骨銘心的日子。也正是因為那段經歷,使我懂得了沒有實力的熱血只能是忙裏添亂,沒有踏實肯幹只會投機取巧最終一定是南轅北轍,沒有親情就不會讓人有牽掛,沒有正確目標的努力最終還是一盤散沙。

  如今,馬上進入不惑之年的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用深厚紮實的醫學知識,為家人提供更好的庇護,為醫療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6

  我是廈門大學附屬翔安醫院急診醫學科護師張楠,去年參與援助武漢抗擊疫情,在武漢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新冠肺炎重症病區進行了為期52天的對口支援並在武漢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火線入黨。在武漢的52天裏,我見到了生命的兩面性,脆弱與堅韌往往一體共存,看到在死亡線上掙扎卻又堅強的一群人,逆境中的人們總是充滿著力量,也是他們讓我在武漢的日子裏清楚地認識到了生命的可貴。我本就是急診醫學科的護士,在回來後我申請參加120院前急救,我希望能用我的所學,為每一個患者的120綠色通道略盡綿薄之力。後來我還有幸參與到核酸採集和疫苗接種的工作中,讓我仍然能為疫情防控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未來我還會奮鬥在一線工作,為每一個因疾病困擾的患者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減輕他們的痛苦。可以説,病毒是“出卷人”,我們都是“答卷人”。這場疫情防控的“大考”,也讓我們都更加清晰觸摸到了中國精神,我們定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到崗位守得住、困難頂得住、重活扛得起,直到贏得最後的勝利!

[責任編輯: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