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進京趕考”出發地西柏坡:“趕考”永遠在路上
中新網石家莊4月6日電 題:探訪“進京趕考”出發地西柏坡:“趕考”永遠在路上
中新社記者 魯達 陳林
在中國革命聖地西柏坡,28米高的西柏坡紀念碑,象徵著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28年艱苦奮鬥,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偉大勝利。紀念碑下,依山設計的三組浮雕,再現了三大戰役的戰爭場面。通往紀念碑的臺階上,“趕考”兩個大字格外醒目。
此時的西柏坡,山坡鬱蔥,春意盎然,迎來紅色旅遊旺季。中共中央舊址小院內,梨樹吐綠,杏花綻放,一批批遊客在這裡參觀學習,重溫“趕考精神”。
毛澤東舊居內,桌上翻開的日曆,定格在1949年3月23日。這一天,中共中央從西柏坡出發進京“趕考”,開啟了建設新中國的歷史征程。
西柏坡紀念館講解員趙迪説,每次在這裡講解時,都會特意強調這一天是“趕考”紀念日。從今年3月初開始,全國各地來西柏坡進行黨史教育學習的人非常多,特別是3月23日前後,迎來了小高潮。
一墻之隔的中央軍委作戰室舊址內,“一部電話、兩張地圖、三套桌椅、四間平房”是當時艱苦作戰條件的寫照。距此約百米,是中國共産黨七屆二中全會舊址。
70多年前,作為解放全中國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地處太行山東麓鮮為人知的西柏坡,一度成為整個中國的“心臟”。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指揮了震驚中外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決定了中國的命運;召開的中國共産黨七屆二中全會,描繪了新中國的宏偉藍圖,並向全黨提出了牢記“兩個務必”的著名論述。
西柏坡紀念館研究部主任康彥新説,在西柏坡時期,中國共産黨面臨著籌建新中國的重大任務。今後要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政權、如何加強黨的建設等重大問題都擺在了面前。在離開西柏坡前後一個月,毛澤東多次提到“不做李自成”。離開西柏坡進京建立新中國時,他用中國古代讀書人進京趕考改變命運的歷史來比喻這次赴京建立新中國,提出了“趕考”命題。這是中國共産黨人在面對中國革命發展的新情況、新形勢下,經過長時間思考而提出的。
紀念“趕考“,傳承精神,是為了更好地迎接考試。70多年來,“趕考“的紅色基因在這裡賡續傳承,並走向全國。
與西柏坡隔湖相望的曹火星紀念館,也迎來了一批批遊客。館內,曹火星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創作的歌曲《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一遍遍迴圈播發。傳唱至今,依舊經久不衰。
中共河北省委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副教授趙亦彭説,“趕考”命題其實是對中國共産黨七屆二中全會精神的一種實踐與延續。“趕考”命題正是將這一精神直接轉化為對現實工作的具體指導,是對“兩個務必”精神的現實結合與形象演繹。
他表示,當年提出“趕考”並踐行“趕考”的中國共産黨,其實也是在面對著屬於自己的新時代。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立於中共百年華誕的歷史坐標之上,正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中國共産黨人,不忘初心,“趕考”永遠在路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