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化屋村扶貧車間:刺繡香包賣到了香港

2021-03-31 14:45:00
來源:多彩貴州網
字號

  多彩貴州網訊(記者 彭典 楊昌鼎)“我們扶貧車間的香包賣到了香港。未來,我想帶動更多的村民在‘家門口’就業。”3月30日,畢節市黔西縣新仁苗族鄉化屋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扶貧車間負責人楊文麗接受採訪時説。

  化屋村,過去叫“化屋基”,意為“懸崖下的村寨”。這裡山勢雄奇、水域寬廣、風景如畫,被譽為“烏江源百里畫廊”。

  近年來,化屋村在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同時,大力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旅遊等産業,村裏迎來跨越式發展。

  扶貧車間一角

  現如今,化屋村村民年每人平均收入從2012年的2400元左右提升至2020年的1.15萬元。

  2019年11月,楊文麗創辦化屋村扶貧車間。從最初的10人團隊、5台刺繡機,發展到如今的36個員工、20台機器,去年産值100多萬元。

  楊文麗介紹,苗繡分手工繡和機繡。一件手工繡的“歪梳苗服飾”要賣到上萬元。

  為了緊跟年輕消費者的市場,楊文麗嘗試直播帶貨。開始的時候人不多,後來觀看的人越來越多。如今,車間的苗繡成品有近70%是通過直播帶貨銷售出去的。

  楊文麗接受記者採訪

  一場直播,楊文麗銷量最好的時候能賣十幾套民族服飾,交易額達到5萬元。

  春節期間,楊文麗最大的一筆訂單來自黔西縣一家歌舞表演公司,1500多套服裝。

  最近,楊文麗明顯感受到,來化屋村旅遊的遊客越來越多,村裏時常會出現擁堵的狀態,甚至從觀景臺堵到了廣場。

  村民們不再外出打工,在家開起了農家樂。“村民們現在吃上了‘旅遊’飯。”楊文麗笑著説。

  前不久,車間還來了北京、四川、香港的外省遊客。香港遊客告訴楊文麗:“化屋村的風景美、天氣好、村民熱情好客。”

  扶貧車間的苗族服飾

  臨走時,香港遊客還買了蠟染的香包。“得到外省遊客的認可,心裏很高興。”楊文麗笑著説。

  27歲的張應是扶貧車間裏的縫紉工,在車間工作兩年。沒來車間上班之前,她在家帶孩子,沒有經濟收入。後來,夫妻倆把小孩送到附近的鎮上讀書後,她便有了在家附近找工作的念頭。

  “孩子週一送學校,週五接回家。我的空閒時間一下子多了,想找個班上。”張應説。

  村民張應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

  後來,她便在車間上班,現如今,一個月有3500元的工資。張應説:“補貼家用,夠了。重點是離家近,照顧小孩老人也方便。”

  扶貧車間的發展如今已經步上正軌,楊文麗今後將大力發展苗繡,從而讓更多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