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傳統苗繡成鄉村振興動力源 一針一線繡出別樣精彩

2021-03-31 14:45:00
來源:未來網
字號

  未來網畢節3月31日電(記者 謝青)苗族女子自小就會學習刺繡,“小時候看著媽媽在燈下刺繡補貼家用,我就想,什麼時候苗繡能被更多的人知道,家裏生活能好起來。”

  現在,楊文麗小時候的願望已經實現。在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新仁苗族鄉化屋村,楊文麗作為扶貧車間的帶頭人,以苗繡、蠟染作為特色産業,生産的苗族服飾及手工藝品不僅受到廣大遊客的喜愛,還在電商直播帶貨中受到網友的追捧,鄉親們的生活越來越好。

  楊文麗介紹苗繡服飾。(未來網記者 謝青攝)

  與繡結緣 特色産業開創新發展

  化屋村村民以苗族為主,民族特色鮮明,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楊文麗原本與丈夫在其他地方從事刺繡事業,得知化屋村開設扶貧車間,經營刺繡業務後,兩人主動提出回鄉創業。隨後苗繡、蠟染等成為化屋村重點發展的特色産業,吸納了數十名村民就業。

  記者了解到,黔西縣新仁鄉化屋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民族刺繡扶貧車間,是新仁鄉化屋村為解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34戶159名搬遷群眾在家勞動力就業問題,引進原化屋村水庫搬遷移民、黨員尤華忠創辦的一家苗族刺繡服裝加工廠,主要生産苗族服飾及手工藝品等。

  目前,該車間有刺繡車間、縫紉車間、蠟染室、設計師、裁剪室、産品展示間等廠房18間,擁有縫紉機16台、高速繡花機2台。解決當地群眾就業30人,其中固定職工25人、臨時工5人。

  “車間生産的服裝主要是女性苗族服裝為主,還有一些手工藝品等。”楊文麗告訴記者,苗繡服裝色彩較為豐富,充分表達了苗族人民熱情圓滿的美好意願。目前車間年生産苗族服裝可達3000套,實現了非常可觀的經濟效益。

  化屋村扶貧車間的工人在工作。(未來網記者 謝青攝)

  用繡創新 打造傳統文化新風尚

  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畢節市黔西縣新仁苗族鄉化屋村。在扶貧車間裏,看到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苗繡服裝,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大家,一定要把苗繡發揚光大,這既是産業也是文化,發展好了既能弘揚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同時也能為産業扶貧、為鄉村振興作出貢獻。

  “聽了總書記的話,我們都備受鼓舞。”楊文麗説,苗族女子一直以苗繡為傲,聽到總書記對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的叮囑和勉勵,自己更堅定了發揚傳統文化的信心。

  苗族服飾較為尊重個性,善於自行設計圖案,並用不同材料進行裝飾,具有顏色艷麗、圖案多樣等特點,無固定款式,主要分為傳統和現代2個大類。

  這2個大類服飾圍繞本民族文化中的花紋、圖案等基本元素,結合不同購買者對顏色、種類、款式的喜愛,可以設計生産出獨一無二、不同風格的多種服裝。

  化屋村扶貧車間電商直播間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苗繡服飾和手工藝品,楊文麗在今年聘請了一位專業設計師,結合傳統與時尚,希望設計出更多受到消費者喜愛的産品。

  不僅如此,楊文麗還開設了電商直播帶貨。每天直播2-3個小時,最好的時候可以賣出十幾套服飾。在楊文麗看來,傳統服飾與現代工藝結合、與新媒體行銷結合,不僅是走出發展的新路徑,更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苗繡、喜愛苗繡。

  同時扶貧車間的建立,也是將工廠開在了易地扶貧搬遷戶家門口,使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有了産業支撐,打造了一條“車間就在家門口、上班只需下個樓”的就近就業渠道,通過“一戶一人就業”實現易搬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

  未來,楊文麗説“要持續發揚苗繡文化,帶動産業振興,帶領鄉親們為新生活繼續奮鬥。下‘繡花功夫’,讓日子越過越精彩。”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