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保護傳統醫學瑰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021-03-20 10:18:00
來源:人民論壇網
字號

  新冠疫情席捲全球,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的經驗做法在國內、國外得到驗證,堅持共建共用,建設一個普遍安全、共同繁榮的世界,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內涵要義,中醫藥正在以實際行動落實這一理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中醫藥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醫藥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發揮中醫藥優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重要意義。取得成績的同時,中醫藥傳承不足、創新不夠、作用發揮不充分、資源的發掘和保護工作仍待推進等問題仍舊存在。

  2020年我的提案《關於進一步促進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發展、惠及大眾》不僅被立案,在社會上也受到了廣泛關注。有些傳承人主動聯繫我,希望項目能有更好的發展機會。一年來,我隨時關注中醫藥非遺領域的發展動向,也與一些非遺項目傳承人有過溝通,了解他們面臨的實際情況,深感中醫藥資源的發掘和保護工作需要大力推進。綜合調研情況,我提出如下建議:

  儘快開展中醫藥非遺項目專項調查工作。2005-2009年文化部曾開展全國首次非遺資源普查,登記近87萬項。其中,中醫藥相關項目數量、種類不明確,且項目地域分佈、所屬民族也不明確。現距上次普查已十餘年,有必要對中醫藥類項目做專項調查,把中醫藥非遺項目徹底搞清楚,進一步詳細掌握非遺項目傳承保護的實際狀況,以利於進一步開展並加大傳承和保護工作的力度。

  加快推進活態傳承,對2005-2009年普查中的中醫藥項目進行跟蹤評估。進一步了解哪些項目經歷十餘年的傳承保護得到了發展壯大;哪些項目還未得到傳承保護,原因有哪些;面臨失傳的項目有哪些;已傳承的項目,非遺技藝是否完全得到傳承,是否有創新;傳承人年齡結構如何……普查的後續跟蹤工作還包括建立動態跟蹤責任落實機制、運用先進科學技術如大數據,網際網路等技術方法,實現非遺項目的數字化、影像化記錄等,這些具體措施對於落實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具有重大的意義,特別是對於靠自身發展難於維持的項目來説,國家給予的各種形式的扶持對於其生死存亡至關重要。後續跟蹤和工作落實,才能為傳承、保護提供動態資訊基礎,為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提供依據,使促進中醫藥非遺項目傳承保護髮展的各項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實處。挽救一個中醫藥非遺項目,就是保護了傳統醫學寶庫中的一件瑰寶。

  進一步加大對中醫藥非遺弱勢項目的政策扶持和支援力度。目前看一部分非遺項目因為地域、政策等優勢,已獲得國家政策的有力支援,項目傳承取得了較好的效益,但也還需要在加大運用創新技術促進保護髮展方面下功夫。問題在於大部分規模較小、甚至面臨失傳的非遺項目,應該獲得國家更多的政策、資金等各種形式的扶持,如對於民間中醫藥驗方、秘方、技法等,建立合作開發和利益分享機制等。為弱勢項目的發展創造更大的空間、更多的機會,才能最大程度避免“國寶的滅絕”。

  希望政府有關部門(文化,中醫藥,財政等)加強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加強投入。中醫藥非遺的傳承保護,還要切實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明確傳承人的體制、職責、權益等問題;二是所涉及的智慧財産權保護問題;三是中醫藥非遺項目都有一個如何更好地發展的問題。總之解決好中醫藥優秀資源的活態傳承,保護利用,創新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不能單打一,要統籌協調,系統推進,重點突破,離不開政府的重視支援和統籌協調,要切實抓緊抓實,落實落地。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進一步加大中醫藥非遺項目傳承力度,促進中醫藥非遺項目得到均衡發展,是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的重要舉措,也是政府和中醫藥人的責任與擔當。

  作者:王 宜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營養科主任

[責任編輯:吳怡]